region
以色列
filters
文章
巴以和平:布什在中东的最后一搏

延续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巴以冲突是世界和平进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美国总统布什在1月28日发表的2008年国情咨文报告中又重申,美国将尽最大努力帮助巴以两国在今年年底前达成一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和平协议。“一个民主的以色列和一个民主的巴勒斯坦在‘圣地’和平共处的日子已经到来。”布什总统在其在任的最后一年到底能否实现他的诺言?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什么是可能实现的,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又将对美国下一任总统的中东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中东中心主任、黎巴嫩的知名学者和公众人物保罗•萨勒姆(Paul Salem),与卡内基高级研究员、埃及知名政治学者艾姆尔•哈姆扎维(Amr Hamzawy)。

· 2008年1月1日
证词
以联合国1701号决议为基础重建黎巴嫩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东研究中心主任保罗.塞勒姆 (Paul Salem) 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表示,联合国通过的1701号决议为黎巴嫩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黎巴嫩重建面临的挑战包括:收回该国陆海空边界的控制权,在黎巴嫩边界不受外界干涉的情况下促进国家的稳定;解除所有非政府组织尤其是真主党的武装;进行政治改革,包括通过新的选举法和巩固司法系统等;最后,有效利用国际社会的援助,避免重建过程中出现浪费和腐败现象。塞勒姆强调,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确保黎巴嫩的邻国包括以色列,伊朗和叙利亚不破坏 1701号决议的执行,防止决议成为一纸空文。

· 2006年9月13日
在媒体上
现代启示录:布什的以色列战略的失败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的访问学者约翰•朱迪斯(John B. Judis)评论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对待美以关系的方法上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是把美国视为以色列与其阿拉伯对手之间的“诚实的中间人”。二是认为以色列是美国在阿拉伯的“战略盟国”。各届总统在两种观念之间摇摆不定,但布什却坚定地支持后者,从而给美以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 2006年8月2日
《新共和》
在媒体上
中国成长的烦恼不会伤及美国

未来的中国经济会比美国还要大,但那至少要等到2050年左右。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美国不应阻挠中国购买美国资产或进入美国市场,而应该建立一个全面而灵活的国际体系,让中国沿着国际准则的道路和平发展,也令世界其他地区分享到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遗憾的是,在如今的华盛顿,更多的政治家是在担忧中国经济的崛起。

· 2005年7月24日
《华盛顿邮报》
评论
伊朗并非孤岛:一个调动其周边邻国的战略

卡内基基金会的研究副总裁潘可为(George Perkovich)提出,仅仅靠美国劝阻制止伊朗获得核武器势单力薄,也不足以消除伊朗的自负情结。华盛顿不仅需要欧洲国家,还需要阿拉伯国家及全球共同参与向伊朗说明为什么放弃发展核武器符合其国家利益。在调动所有国际力量反对伊朗核扩散的问题上,美国必须意识到伊朗的核扩散、波斯湾区域安全、美国在中东的作用、以色列核地位以及巴以关系都是相互紧密联结的。

· 2005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