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一个崛起中的中国会对世界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推崇和谐、共存以及共同繁荣,对推动世界和平有着巨大潜力。然而,中国必须首先向国际社会传达这些传统价值,尤其是面向对中国文化和价值不太了解的欧洲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应该提升对欧洲公共外交的水平。
中国公共外交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大的进展,对外广播、电视频道逐渐增加,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与许多国家开展“中国文化年”及大型展览、文艺演出活动。
然而,我国公共外交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并且缺乏公共外交经验和整体战略,在对外交往中,许多中国官员不善于搞公关,与外国人沟通很困难。一些外事人员对欧洲的宗教礼仪和风俗习惯不熟悉,导致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存在问题。有些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把一些不礼貌、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带到社交场合,给中国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有鉴于此,笔者提出我国对欧洲国家公共外交的几点建议:正视欧洲主流价值观并汲取其先进成分
欧洲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近代以来,英、法、德等欧洲大国曾经在世界舞台上各领风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摧毁了封建王权和制度,而且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工业化、现代化的需求,为世界各国民众广泛接受。尽管各个阶级和阶层对这些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认识不同,但是,这些符合生产力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当汲取现代世界先进的价值观,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价值观相融合,建构新型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此,中国政府应当积极推动面向欧洲民众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中欧人民在密切交往中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共存共荣。
积极鼓励社会部门和民间组织开展与欧洲各国民众的交往与对话
许多欧洲人对中国缺少真正的了解,受到媒体片面报道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交流不到位。
中国政府应当支持社会部门和民间组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欧洲国家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交往,请对方来中国各地访问参观,与中国各界人士对话,使其了解中国文化和真实的情况。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或支持中国文化、教育、科学机构以及社会公益团体走向欧洲,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了解,消除误解。
大力支持本国媒体与欧洲各国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媒体外交是公共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一个国家的公共外交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当以“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外国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对于其批评性评论,只要不是恶意诽谤和造谣,都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应当充分利用我国媒体传播渠道向欧洲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先进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使欧洲人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思想精华;继续扩大我国对外国媒体的开放程度,允许外国媒体比较自由地在中国各地从事新闻采集和报道工作,邀请欧洲主流媒体的著名记者来中国参观考察。
结语
总之,中国与欧洲国家既有文化差异,又有文化共识,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合作互利。中国政府应当本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有容乃大”的精神对欧洲国家开展公共外交,出现矛盾、冲突和问题时,积极寻求政治对话,通过交往、沟通、协商,一起努力解决问题。在全球化加速进行的今天,日益强大的中国将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和谐思想将对世界和平做出有益的贡献。
本文最初发表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因篇幅限制,文章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