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中国与欧洲:合作伙伴抑或竞争对手?

正如最近的一次调查所示,亟待推进中欧伙伴关系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减少对于中欧价值观的误解也很重要。如果要让中国更加信任欧洲,后者需要考虑独立的外交政策,而不是仅仅体现美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作者 志钦 史  思源(Vasilis Trigas) 齐
发表于 2013年4月9日

在许多中国人印象中,欧洲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伟大现代成就的美丽大陆。然而,《环球时报》最近开展的一次调查1显示,对于建立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而言,仅有审美欣赏是显然不够的。

在这项2012年12月进行的调查中,最为有趣的一项发现是: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误解,被视为欧洲对美国的地缘政治依赖的结果。

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欧盟“三巨头”(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北约和美国影响。有超过87%的受访者认为“欧盟对美国和北约在安全保障问题上的依赖限制了中国与欧盟在政治与安全保障事务方面潜在的合作”。

受访者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欧洲60多年来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确实受制于美国的安全利益。

除去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外,法国、德国和英国政府一向为美国参与中东事务背书,并支持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所提出的大多数决议。 

2011年欧洲国家介入利比亚显示出如今欧洲似乎已经准备好带头推行西方价值观。正如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012年所述,“10年前在塞尔维亚,80%的导弹来自美国,而如今在利比亚,情况恰恰相反,80%的导弹来自欧洲阵营。”

英国和法国政府还向叙利亚自由军提供武器,这使英法两国几近介入叙利亚冲突当中,此外他们甚至还促请美国在叙利亚采取更为积极的姿态。

欧美安全协调是权力政治的现实结果,还是跨大西洋世界观融合的反映?该调查中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将欧盟的外交政策与价值观捆绑起来,如果不会阻碍中欧关系的发展,至少也会带来潜在的误解。

如同“西方和西方之外”这句习语所示,将二分法应用于世上的价值观,两者不仅在经济领域有所不同,在政治战略层面也是如此。这些不同的政治战略价值观可能体现在相互冲突的行为范式上,同时,除非小心处理这些差别,否则他们有可能导致互不信任甚至冲突。

确实,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有超过53%的人相信即使中国与欧盟共同促进国际稳定并在国际体系方面拥有共同的目标,双方在解读和战略上也会有所不同。

70%的受访者认为欧盟应该在中国高度敏感的事件上保持中立,例如中国与日本有关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的争端,或是南中国海的海上边界分歧问题等。

欧盟的对华军售禁令仍是阻碍双方充分合作的因素。与其说这是因为军售禁令抑制了中国的军事潜力,不如说在中国看来,它象征着不信任甚至是羞辱。有近80%的受访者认为军售禁令是严重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82%的受访者认为,欧盟大力“出口”其人权理想并偶尔批评中国的行为阻碍了双方的合作。同样,得出这样的结果也并不出人意料。法国前总统萨科齐于2008年会见了达赖喇嘛,同年,中国奥运火炬手在法国巴黎遭到袭击,对于这些中国人仍然难以忘却。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上次访华期间没有再提人权问题,中国政府对此大加赞赏。这标志着德国外交政策的明确转变,而六年前,默克尔因会见达赖喇嘛而激怒中国。

最后,在被问及中欧关系中哪一方面最为重要时,超过70%的受访者将经济与贸易问题摆在了第一位,其后是政治及安全保障问题,最后是文化,社会及草根交流方面。虽然欧盟自2012年起已不再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其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对于那些渴求技术的中国公司来说,欧盟还是重要的技术出口方。

总体来说,这次调查的结果似乎映证了现价段的中欧关系。双方关系既不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那样冰冷,也不像本世纪初那样火热。

正如调查所示,亟待推进中欧伙伴关系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减少对于中欧价值观的误解也很重要。如果要让中国更加信任欧洲,后者需要考虑独立的外交政策,而不是仅仅体现美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法语词“concurrence”既意味着合作,又意味着竞争。是两大文明放弃竞争,拥抱合作的时候了。

1《全球时报》的这一民意调查由环球网与两位国际关系学者共同设计,给予了读者表达对中欧关系真实看法的机会。这次调查共收到了约2000份回复,与所有网上调查一样很难界定误差幅度,我们对于结果也应有所保留。《全球时报》在中国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众多读者。

本文系“中国观▪观中国”系列文章。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