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谢谢
您将收到一封确认注册成功的电子邮件。
IMGXYZ2649IMGZYX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依旧在中美关系的讨论中占首要地位。然而对于中国舆论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影响的深入分析相对而言还很有限。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办了一场专家会议,专家来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和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以及Capstone的一个美国军方代表团。(Capstone是一个为美国军队新晋升的陆军准将和海军少将提供专业军事教育课程联合服务的机构。)这场会议由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主持。
中国的外交政策
孙哲,清华大学美中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描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三个指导性原则:和谐发展;国际影响力的和平上升;支持建设和谐世界。
- 中国的种种正面和负面趋势:孙哲强调称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公民以及超过4亿网民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面对这种多样性,观赏“北京杂技”已经成为保持灵活性的必要手段,这种灵活性对于正视一个努力实现迅速发展,解决可持续问题,防止环境恶化,打击腐败以及实现少数民族融合等问题的国家来说十分必要。
- 危机与交流的重要性:尽管整体上中美关系的轨迹是向好的,孙哲承认两国各有某些组织将另一个国家视为敌人。他还列举了可能导致中美关系脱轨的事件:如2001年美军EP-3电子侦察机撞毁中国海军飞机事件,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以及美国持续对台军售等。韩磊称在这些危机发生期间,美中两国之间的交流渠道应当极其通畅,但事实相反,这些渠道曾试图关闭。两国政府应当进一步共同努力,创建更加强有力的交流渠道。
- 战略信任:一位与会的美国专家暗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曾数次被中断,而原因并不都与中国的核心利益有关。孙哲回应称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仍然整体上缺乏政治上及战略上的信任。他举了美国寻求X-37B轨道试验飞机,无核全球快速打击能力,以及其它加剧两国间威胁认知的事例。孙哲称,两国军方交流的中断事实上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施加影响力的舞台,可以缓解国内对政府薄弱环节的批评,并对触犯中国在台湾、西藏和新疆的核心利益的美国政策表达不满。
中国的全球崛起
孙学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概述了中国崛起面临的三大挑战。
- 经济实力:孙学峰指出中国并不把发展军力作为首要任务,而是集中发展经济以及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活动。然而,他强调中国面临着如何将军事力量转化为保护海外经济利益的能力的问题。
- 国际孤立:孙学峰评论说其他的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目前的发展速度都赶不上中国。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又面临着邻国对于其发展的重重担忧,处境越发孤立。
- 国内问题:孙学峰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着如何承担国际责任,同时又保持国内发展的两难境地。与会的中国专家承认,中国面临着收入差距、环境恶化以及腐败等严峻问题。韩磊指出,中国领导人所面对的创造就业岗位的需求量是很惊人的,而中方与会者着重强调美国对中国小企业主实施惩罚性制裁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舆论
张传杰,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助理教授,探讨了他对于舆论的调查以及这些观点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 对美国的不同看法:尽管传统上美国是“财富和力量的象征”的这一特点一直在张的调查中有所体现,但他指出越来越多的接受调查的人将美国描述成“狂妄自大”或者“世界警察”。张传杰称虽然有这些负面的描述,但是从整体上看,人们对美国的看法是正面的。他强调称,中国公民对美国的看法不是统一的,而是多层面的且不断变化的。
- 舆论滞后于现实政策:张传杰强调称,尽管中美关系与合作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整体上有所改善,但是公众情绪的调整相对滞后。张传杰的调查显示直到2006年,中国舆论才“越过障碍”向正面的方向转化。
- 自下而上的外交政策:美方的一位与会者质疑中国政府能够多大程度回应国民的意见。张传杰指出超过半数的接受调查的人将台湾问题放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之下。在他看来,这就表明了在台湾问题上,国内的压力比通常了解的要大。张传杰强调称,“自下而上”的舆论对中国政府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