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谢谢
您将收到一封确认注册成功的电子邮件。
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让数以亿计的人摆脱了贫困。然而,它也分散了全球的政治力量,使现有的世界秩序变得紧张。各国努力应对着从伊拉克、叙利亚危机到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在内的种种危机。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举办了一场关于全球化的讨论会,邀请到来自巴黎政治大学的法国学者贝朗特•巴迪(Bertrand Badie),来自清华大学的崔保国教授,巴黎政治大学的教授玛丽•弗朗索瓦•杜兰德(Marie-Françoise Durand)和来自朝日新闻国际报道副主编的泽村亘共同讨论这个议题。讨论由来自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陈琪教授主持。
讨论重点
- 世界秩序的转型:与会人员讨论了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主权国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剧烈的动荡。虽然历史上全球性的事件主要都由西方世界掌控,但几次世界大战和国际法的持续发展却使西方的力量发生了显著的转移。参会学者认为这使得大国很难单方面地决定国际政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联性和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意味着大国和新兴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更大程度上地被视为平等的成员。
- 冲突加剧:部分发言者认为1919年一战结束时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关系。他们认为,当时主流政权主导的对战败国的包括赔款在内的严厉的惩罚措施,实际上败坏了主流政权自己的威望与合法性。在现代,情况依旧如此。惩罚仍然被作为处理敌对政府时的核心原则。一些发言者认为坚持对敌人的羞辱,再加上拒绝谈判,导致了目前发生在中东的危机。
- 中国对于“西方化”的看法:对于如何定义全球化以及各个国家对全球化的态度方面,讨论者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有些参与者认为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从全球化的受益可能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而另一些人则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全球化不过是继19世纪鸦片战争后西方逼迫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这一行为的延续。
- 超国家的行为主体:参会者认为全球化创造了一种超越了政府间关系的复杂联系。这些联系影响着商业、社会以及民间的互动交流。发言者强调,对于政府来说,应对日益增长的参与国际社会的需求或许有些困难。因此,他们强调个体在建立通往共同目标,相互理解与合作的的桥梁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 全球化也是冲突的来源之一:在聚焦全球化互动的重要性的同时,讨论者也认为应当注意不要过分强调信息的获取和交流的作用。得益于互联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国际社会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这并不能保证带来更多的理解和更准确的信息。发言者警告说,信息不仅能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也能使人们相互疏远。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不加区分的、无差别的工具,它能聚集并传达积极的想法,例如世界和平;也能传达消极的思维,比如种族歧视。此外,讨论者们还总结道,所有参与者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和相互缺乏理解也导致了紧张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