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中俄两国的国内发展与国际角色

2013年3月27日
Beijing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履新后,将首次国事访问的第一站定为俄罗斯,这意味着中国政府打算重振中俄关系,并将其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在“中国与俄罗斯的未来”系列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上,来自北京大学、外交学院、清华大学以及华沙大学的三名中籍与三名俄籍研究生对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清华—卡内基中心驻会研究员司乐如(Lora Saalman)主持了此次讨论。

构建公民社会

一位俄罗斯与会者强调了非政府组织在中俄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增加两国间的宽容与开放,创造政治参与的平台,消除个人与国家间的隔阂,以及对中俄两国民众进行法治教育等方面。

  • 发展限制:一位俄罗斯学者指出,鉴于中国国内已有450000个非政府组织,这几乎是俄罗斯的两倍,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空间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广。虽然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少,这位学者依然认为俄罗斯一直以来较少对这类组织的国际交往与盈利活动进行限制。
     
  • 发展方向:一名俄罗斯学生认为中俄两国应就非政府组织发展解决下列问题: 

    • 捐赠者要求与地方非政府组织需求间的差距
    • 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不利于人们表达不满或进行批评
    • 缺乏对捐赠者进行问责以及向国内外进行报告的机制
    • 非政府组织开支多样化以及个性在使用赠款决策中的作用
    • 长期与短期目标间存在断层<

国民性

一位中国学者论述了国民性的本质以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他表示,国民的共同语言、文化和心理造就了这一国家应对外部刺激的方式。他详细叙述了宗教信仰与威权主义对俄罗斯国民性造成的影响——顽强、易变、极端、不安,疑心重,强大的沙文主义以及救世主情结。

  • 创建新渠道:一位中国与会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寻求理解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新渠道,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例如叙利亚危机、钓鱼岛\尖阁列岛争端以及朝鲜半岛争端。他列举了以下影响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关键问题: 

    • 俄罗斯在新国际体系下的地位
    • 主要邻国对俄罗斯的不信任
    • 强国姿态与强人立场削弱了谈判的灵活性
    • 采取冒险性行为的意愿
    • 臆测极端决策
    • 黑瞎子岛谈判所体现的变通与实用主义

孔子学院

一位俄罗斯与会者详细描述了推广中文与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的扩散,提到在过去超过十二年的时间里拥有孔子学院的国家已经增加到84个。她表示,位于俄罗斯的17所孔子学院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西部。

  • 西方影响:一位与会者提问孔子学院集中在俄罗斯西部是否可以反映出中国企图减少西方对俄罗斯影响。一位俄罗斯与会者回答,这既是由于中国担心西方对俄罗斯的影响,也出于对俄罗斯与欧洲的联系的关注,除此中国也试图进一步接近俄罗斯权力中心以及边远地区。
     
  • 相互理解:一位俄罗斯学者列举了影响孔子学院面临的重要挑战: 

    • 中俄文化差异所致的高退学率
    • 孔子学院只着重于低层次的语言教学,缺乏进阶项目
    • 一些项目成本高
    • 由于低薪金与标准缺失,孔子学院缺少训练有素的中俄教师

能源合作

一位俄罗斯与会者阐释了中俄能源合作的悖论。她指出虽然事实上俄罗斯是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而中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两国的能源合作情况还停留在“非常不发达”的水平,中俄双边天然气管线的缺乏就证明了这一点。她指出,尽管习近平最近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但两国仍缺乏合作动力,并在以下问题上未达成一致:

  • 能源定价问题:她解释称俄罗斯不希望以低于欧洲国家出价的标准出售能源,而中国则拒绝接受如此之高的价格。尽管欧洲遭遇金融危机而俄罗斯也在寻求多样化的市场,但是俄罗斯并不愿在价格上满足中国的需求。她还表示,中国的能源需求增加是由于中国政府对国内公司进行补贴以及中国对其自身大量天然气储量的期望。
     
  • 能源运输问题:一位俄罗斯学者补充称中国希望在东部边境建造一条管线,而俄罗斯则希望管线可以通过其西部地区。通过西伯利亚西部的管线在俄罗斯国内被视为可以减少“对中国的过分依赖”。然而,一位俄罗斯与会者认为,中国东南部是“渴求能源”的地区、,因此俄罗斯的建议无法被接受。一名俄罗斯学生主张,虽然中俄两国都在等待条件“转为有利于己”,但是俄罗斯政府可以首先示好以争取中国在能源勘探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大规模的投资。

联盟的形成

一位中国学者评论了基于共同情感与基于共同利益的国家关系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基于利益的两国关系更为可靠、持久。他还表示对于北约组织、导弹防御扩张、颜色革命以及美国重返亚洲的担忧使俄罗斯政府与中国政府都感受到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

  • 两极性:该学者认为,外部压力是造成中俄两极关系结构的原因之一,这种结构可以防止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这里场合遭遇孤立。为了全面分析在何等情况下中俄能够进行合作,他提议进行“场合”分析: 

    • 中国对格鲁吉亚-奥塞特冲突的反应以及俄罗斯所扮演的角色
    • 俄罗斯对中国在东海问题及其他领土争端的回应
    • 美国对中俄同盟形成的反应

在东欧与中亚的作用

一位中国与会者表示中国在东欧以及中亚更大规模的投资已经引发了俄罗斯对其影响力减弱的担忧,因为东欧和中亚一直被视为是俄罗斯的“后院”。另一位中国与会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解释,认为虽然俄罗斯拥有全球视角,中国仍是一个显著的地区大国。他还表示,这些东欧和中亚国家倾向于欢迎中国的投资以此来制衡俄罗斯,结果导致俄罗斯需要增强其参与度以对冲影响。

  • 东欧:一位中国学者表示,虽然白俄罗斯仍是俄罗斯最亲密的盟友,两国由于政治和金融危机依然存有分歧。他还表示,虽然俄罗斯与乌克兰因地缘政治和经济关联关系密切,但天然气纷争和区域不安定也引发了两国关系紧张。
     
  • 中亚:一位俄罗斯与会者认为,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和直接介入强烈地刺激了俄罗斯,中国的介入被视为对俄罗斯权威的挑战。一名中国与会者强调中亚,中俄关系具有“互补性”。中国对中亚事务的介入更多以经济为推动力,而俄罗斯则保有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
event speakers

乐如 司

研究员, 核政策项目

司乐如(Lora Saalman)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派驻北京的核政策项目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的核武器和防扩散政策以及中印战略关系的研究。

Mariya Kuznetsova

Shi Weitong

Anna Leonardo

Bian Xiaoqiang

Maria Orlovskaya

Guo 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