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卡内基中国透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在人们的赞美与喜悦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人们脑海中依然抹不掉今年3月西藏发生骚乱以后西方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与奥运圣火传递在巴黎、伦敦、旧金山等地受到干扰破坏的场景。许多中国人震惊而愤怒地发现:世界对中国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友好。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也撰文感慨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今年3-4月之间举行的皮尤民意调查印证了在看待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上中西方之间存在的差距。虽然调查发生在西藏事件以后,但仍有77%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世界喜欢中国;83%的中国受访者相信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考虑了别国的利益;只有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对其他国家有负面的效应。但对其他国家的调查却显示,除印尼、印度、巴基斯坦与尼日利亚等国外,其他国家如法国、日本、西班牙、韩国、英国、阿根廷、约旦、埃及等国的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他国的利益;虽然没有几个国家把中国当作敌人,但日本、韩国、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大部分受访者都对中国增长的军事实力表示担忧;中国在西方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和德国等)的受欢迎程度也在2007年-2008年都分别有所下降。
就世界看中国与中国看自己之间的差距,《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博士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蓝普顿(David M. Lampton)教授。
天差地别?
正如皮尤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中国国民对国家发展满意度为世界最高。裴敏欣指出,“中国人普遍认为:第一,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好;第二,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正面的发展;第三,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
然而,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则“可能负面超过正面”。裴敏欣总结了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所常常针对的问题。除了人权与民主这些“经常性”的批评“项目”以外,“近两三年,以前在国际形象上能够为中国得分的经济发展也成为西方媒体抨击的对象。一般的西方民众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造成了西方制造业就业机会的流失,从而感到来自中国的经济威胁。”此外,许多西方媒体把能源价格猛涨也归罪于中国;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也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中国在非洲的开发援助活动,也在国外被认为是所谓的新的“经济殖民主义”。
面对这种国内外的差距,蓝普顿则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他认为,对本国的国际形象的看法在国内外的差距,不为中国所独有,也不为当代中国所特有。美国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在过去也存在过这个问题。蓝普顿举例说,他在1976年来中国的时候曾看到宾馆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标语。“那时候中苏反目成仇,虽然中美关系在逐渐改善,但中国在那个时候的朋友远没有今天的多,更不用说‘遍天下’了。”
蓝普顿认为,一方面,我们不应把一些“利益集团”的声音等同于国际社会的声音,因为毕竟不满意的人群往往是叫得最响亮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想一想,人们通常害怕什么?人们害怕他们不懂的事物,害怕变化太快的事物,也害怕庞大的事物。”“而对西方世界来说,中国是所有这些。所以,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出现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也是自然的。”然而,蓝普顿也认为,与对中国的恐惧心理的增长相比,中国实力的增长要快得多、显著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已经做得很好。中国要在未来做得更好。”
差距产生的原因
裴敏欣总结了决定一国对他国看法的三个主要因素:事实、价值与利益。首先,“这里面有一个事实问题:中国到底做了什么?”“第二,就是价值问题。在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在哪里?第三,是利益问题,即中国所做的事情对他国的利益有什么影响。”他举印度为例——虽然印度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但中国是它“经济的竞争者、意识形态的竞争者和地缘政治的竞争者”,因此自然会对中国有负面的感觉。
国外看中国与中国国内的自我感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首先,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这种差距的产生。“问题是双方的,”裴敏欣说,“一般来讲,任何国家的媒体,包括中国自己的媒体,都是带着批评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的——自己的社会和其他国家的社会。特别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人权和缺乏民主的问题非常敏感。”而“中国国内媒体没有充分报道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或者报喜不报忧。”蓝普顿也认为,“中国国内媒体很少出现对立的观点。”“对于外国书籍,也只是翻译出版对华友好的书籍,或删减掉不友好的部分。”
其次,蓝普顿指出,普通的中国人把他们的善良本意当作必然,并很难想象他们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的“威胁”。裴敏欣说,“中国一般公众都认为:我们中国并没有进行任何的侵略活动;我们跟其他国家做生意,天经地义;我们进入世界贸易体系,你不能把世界市场竞争的结果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怪罪到中国头上;再有就是像争夺能源和气候变化,西方人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所以,在西方认为中国在起负面作用的这一些领域当中,中国一般公众都认为这些都不是中国的过错,都认为西方在使用双重标准,甚至有妒忌中国的心态。”
再次,蓝普顿指出,西方庞大的国防系统与官僚体系也造成了西方对中国的悲观的估计。美国的国防支出占全世界总支出的一半。这一庞大的支出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而这一官僚系统中的官员每天的工作便是寻找潜在的问题——哪里可能出差错?日益强大的中国自然逃不过这种寻找问题的眼光。
差距的潜在危害
裴敏欣说,“这种差距存在的害处是比较间接的。现在从政府到人民都比较关注中国的国际形象。办奥运,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但只要有这种对中国的负面看法的普遍存在,中国的国际形象的提升就面临着一个结构性障碍。”
此外,“负面印象可能转化成实际利益上的损害。负面印象对那些主张对华强硬路线的政治人物是一种政治支持。”“目前来讲,虽然中国的相对实力已经大大提高,但毕竟中国有求于世界大于世界有求于中国。对中国印象最不好的都在西方,而西方国家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因此公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可以为强硬派的政策提供一定的民意基础。”此外,西方对华的负面印象也可能会为中国对外投资造成障碍。
几点建议
蓝普顿说,中国已经在努力倾听世界的看法,现在能做的就是在政治与外交领域以更开放的心理来咨询他国的意见。当然,世界也应该更好地了解中国。此次奥运会期间,美国国家电视台除了转播赛事以外,也播放了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特色的小节目。这些都为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了窗口。
裴敏欣建议,双方的媒体都要有所调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负面的少一点,正面的多一点。同时,中国自己本身的报道,报忧多一点,报喜少一点,公正的分析更多一点。那种用‘阴谋论’来做自我解释的内容更少一点。”此外,他还建议提高中国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的透明度。“因为现在许多国外的负面报道都没有事实根据,中国自己也不出来主动纠正或反击,这样就使许多没有事实根据的批评变成人家经常引用的所谓‘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