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卡内基中国透视》
历史学家常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却不会简单地重复。自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开始逆转美国坚持了二十年的敌视中国政策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迄今已经经历了七位总统和其间的六次政权交接。为了更好地预测下一届美国政府的对华路线,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将比较2000年与2008年的美国两党候选人的对华政策,并希望能够从历史的比较中得出一些对未来的启示。
2000年:小布什与戈尔
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推翻了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战略伙伴”关系路线。 他在2000年5月17日在波音工厂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不是我们的战略伙伴,也不是我们的敌人。”小布什把克林顿的“战略伙伴”关系取而代之以“竞争者”的关系。他认为,美国对待中国“不应存恶意,也不应存幻想” 。他主张加强与亚洲民主国家的盟友关系,并以此使中国成为一个“在有着强大的民主联盟的地区中的大国”,这样中国“既不感到威胁,也不感到能够为所欲为”。
戈尔则主张继续克林顿的“战略伙伴”关系路线,并提倡“建设性的接触”政策。他指出,敌对中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他愿意与中国合作,鼓励中国成为一个更开放的社会,并促使中国加入到核不扩散、贸易、环境与人权等问题上的各种国际条约中来。
在贸易问题上,小布什与戈尔都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ermanent normal trade relations, PNTR)地位。民主党历来有着支持工会的传统,因此,戈尔作为民主党候选人能够坚持这一立场更为难能可贵。
在台湾问题上,许多分析家认为小布什的两岸政策明显向台湾倾倒。小布什在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立场的同时,也支持旨在扩大美台关系、遭到北京强烈反对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案》(“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戈尔同样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但反对《加强台湾安全法案》。在是否为台湾提供“安全保障”的问题上,戈尔表示愿意沿用美国历任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战略性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立场。所谓“战略性模糊”,就是有意不说破——不承诺保护台湾,也不承诺不保护台湾。美国历任总统,包括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都认为“战略性模糊”有利于防止两岸任何一方的意气用事,从而防止美国被迫卷入可能的台海冲突。小布什却放弃了这一立场,表示美国应“采取一切手段”保卫台湾。
在价值观问题上,小布什与戈尔都反对孤立中国,倡导通过接触策略来影响中国改善其人权与民主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也参加了竞选初选却未能获得共和党提名的麦凯恩,其在2000年的对华立场似乎比今日更多警惕。麦凯恩在其竞选网站上公布的立场声明(position paper)中写道,“中国的领导人将不惜一切手段(不管在我们看来多么的残忍或具攻击性)来谋求他们的利益。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中国都将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我们应该对中国采取接触政策以最大化我们在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影响。但接触政策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的安全而向中国妥协。”麦凯恩对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地位的议案投了赞成票,并对如果中国出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即对其施加贸易制裁的议案投了反对票。麦凯恩提倡保持与中国的贸易与外交关系,但同时保持“一旦中国威胁美国利益与价值”的警惕。
2008年:麦凯恩与奥巴马
2008年麦凯恩与奥巴马的对华立场在他们对国会有关对华议案的投票记录,不同场合的演讲、采访、辩论与书面的立场声明中都有显露一二。目前两人最详尽的对华立场的阐述出现在中国美国商会月度会刊《中国简报》(2008年10月刊)上。但除此以外,奥巴马的投票记录有限,且到目前为止中国问题始终尚未成为竞选战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9月26日晚举行的总统候选人首轮辩论中,双方交锋的热点在七千亿美元“救市”计划、伊朗问题、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与恐怖主义问题,中国甚至鲜有被提及。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部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H. Paal)认为,中国尚未成为竞选战的焦点是一件好事。他解释说,以往中国被竞选阵营利用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对中美关系几乎从来不是一件好事。今年的竞选似乎打破了这一套路。一方面这是由于“双方阵营似乎都意识到了中国在过去七年改善中美关系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另一方面,“中国今年留给美国的印象好坏兼有——西藏问题后,四川地震博取了美国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奥运会让美国老百姓叹服,食品安全问题又提醒美国人中国依然存在的弱点——这种复杂的印象使得一个反华的主题很难成立。”
在对华整体战略上,麦凯恩的措辞前后有微妙的变化。他在2007年11/12月刊的《外交》杂志上发表的立场声明与他后来于2008年3月在洛杉矶世界事务协会(Los Angeles World Affairs Council)发表的外交政策演讲中都用了同样一段话:“中美并非注定是对手。我们有许多共同利益,我希望看到两国的关系朝着对双边、进而对亚太地区和全世界都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在中国实现政治自由化以前,中美关系只能是植根于阶段性的共同利益,而非共同价值的基础上。”麦凯恩于2008年10月在中国美国商会月度会刊上发表的专门阐述中国政策的立场声明中也用了这段话,只是最后一句变成了:“我们的关系必须植根于更广泛的地区和国际秩序中,这是实现两国都希望的共同繁荣和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此外,麦凯恩在此文中还多次引用了美国前副国务卿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提出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奥巴马在竞选初选中说过中国“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而是竞争对手”,与2000年小布什的表述颇为接近。他在中国美国商会月度会刊上发表的立场声明中也强调了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只要美中两国认识到共同利益,便能在很多方面实现双方的目标。”
麦凯恩与奥巴马在贸易政策上的立场有较大分歧。奥巴马提倡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加入环境保护与劳工权利的条款;他对美国分别与韩国、哥伦比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都持批评态度;在对华贸易上,他批评中国操纵汇率,并为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舒默法案(Schumer-Graham bill)投了赞成票。他在中国美国商会月度会刊上发表的立场声明中也写道,“我深知,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能够受益于对华贸易,但前提必须是中国同意遵守市场规则……我希望中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但中国目前的发展并不均衡,……若要实现双边经济关系的均衡发展,中心问题是中国必须改变其汇率政策……作为总统,我将利用一切可行的外交途径寻求中国货币政策的改变。”麦凯恩则反对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支持与韩国、哥伦比亚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舒默法案也投了反对票。此外,两人都表示将在食品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向北京施压。
在台湾问题上,两位候选人与历任总统的立场在大体上没有什么差别。较为突出的是麦凯恩强调建立“民主联盟”涉及到台湾与亚洲安全格局;奥巴马则在中国美国商会月度会刊的立场声明中重申他“支持台湾海峡两岸建立信任的举措,同时也支持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两位候选人都表示警惕,希望增加军事交流与透明度。在能源与环境问题上,两位候选人都看到问题的严峻性与两国合作的必要与迫切性;在价值观问题上,两位都支持达赖的立场,都曾呼吁布什抵制北京奥运会,并呼吁中国停止对苏丹、缅甸、伊朗、津巴布韦等暴力政权的支持。
两点认识
以上述两个时段的四位总统候选人的立场为鉴,以在这过去的八年中布什总统的对华立场与中美关系的真实演变作为看待这些候选人立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无论新总统计划在中美关系上投入多少精力,他最终会发现中国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工作中的重要议题。
第二,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不仅不一定是,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是未来总统的政策。无论总统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如何反对前任总统的对华政策、提倡何种的变革,他在就任以后都会逐渐回归到历任总统所坚持的对华路线上来。
温家宝总理在9月23日出席在纽约举行的美国友好团体午宴时发表演讲说,不管谁出任美国下届总统,中美关系都要向前发展。历史似乎在证明着,不管谁出任美国下届总统,中美关系也都只可能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