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国际政治经济学评论》
IMGXYZ15510IMGZYX北京共识,或者说中国模式,是对美国所主导的西方自由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挑战。欧美学者主要争论北京共识是否应成为美国式西方发展模式的替代方案。尽管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改革与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提出的十条政策措施并无大异,作者也认同两者存在整体上的一致性,但作者发现,北京共识同华盛顿共识的理想形态还是有显著差别。例如,在中国的“战略性”或“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少数国有企业在政府支持下成为行业大头。
美国学者拉莫(Joshua Ramo)最早提出了“北京共识”这一理念,认为中国的发展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都有作用。在国内,中国通过创新和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平等实现发展;在国际上,中国强调“自决”(self-determination)原则的外交成为了美国霸权外交的替代选项。 但更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中国经济并未真正实现创新,社会不平等也日益严重,而尽管中国的全球影响增加,这可能并非北京共识所推崇的模式的作用。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与西方民主资本主义不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施加了不良的引导——它们可能美化和模仿中国不民主的意识形态控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同东亚其他一些国家的发展模式甚为相像,实质是一种国家主导经济的亚洲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发展是有限的,就像此前日本飞速发展后衰落的情形一样。
在中国国内,争论则主要是关于中国所面临的挑战。金融危机后,中国模式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作者主要从中国共产党、新左派和自由派的观点入手进行分析。
中共并未公开表明对北京共识的态度,但它通过抨击新自由主义发起了对华盛顿共识的批判。中共指责新自由主义该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一系列社会主义失败案例负责,同时将华盛顿共识与金融危机、拉美和俄罗斯的收入不平等联系起来。
新左派认为北京共识替代华盛顿共识是有可能的。他们将华盛顿共识同新自由主义的观点相联系,认为新自由主义带来不平等、腐败和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同时认为“重庆模式”应该是中国发展的典范。
自由派推崇市场经济、公民个人权利和民主自由,反对国家垄断,认为最好的经济和社会是国家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涉,让自由市场和公民社会来发挥作用。他们并不支持华盛顿共识,认为它给予了政府过大的权力。而对于北京共识,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中各种错误夸大的结果。作者指出,尽管自由派受到抨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观点对中国政府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