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斯帕坦堡模式及其未来

中美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开放且适宜的商贸环境,帮助两国企业开发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以此促进其双向交换。当产品高度标准化,运营十分高效化,并且市场全球化时,斯帕坦堡模式就将起效。

作者 实 韩
发表于 2013年3月18日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一直作为世界低成本制造中心向各地出口商品。但如今双向商贸流动愈加常见,从亚洲驶向美国的货轮不再空载而归,而这其中就有宝马公司斯帕坦堡工厂的一份作用。斯帕坦堡的这种模式也许将为全球经济带来重要启示。

对于宝马公司的高管来说,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斯帕坦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生产的选择。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每年在这家海外工厂生产30万辆X系运动型汽车,而其中的70%被出口到其他130余个国家。

中国不仅没有被排除在这一过程之外,反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国这次所扮演的角色的是购买者即进口者,而不是通常的出售者即出口者。中国是斯帕坦堡的头号出口市场之一,2012年这家工厂生产的X系汽车中有20%销往中国,为宝马公司创造了超过20亿美元的出口销售额。

宝马的模式已经表明西方国家能够制造出价格合理、高度标准化的优质产品,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这显示出全球化的潜流正向新的方向潺动。一直以来,中国的承包制造商都在为美国中产阶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基本商品,而如今高收入国家的公司也开始更多地向低收入国家的新贵阶层销售高端商品。

中国的那些成功厂主常常以开着进口加长林肯车在村庄周围炫富的方式而闻名。这让人不禁想到销入中国的6万多辆宝马X系汽车中,有多少被那些向美国大量销售中产阶级生活必需品(白色尖桩篱笆、液压缸或圣诞饰物)的厂主买走。

如果斯帕坦堡模式可以扩展到有更广客户群的非奢侈品行业,世人也许会看到两个低成本制造中心:一个在中国,向世界销售功能性、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另一个则在美国,负责制造精密、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就像中国的产品渗入美国市场一样,“美国制造”也将为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做出贡献。鉴于金融危机以后的全球化新现实,企业和政府也许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战略和政策。

斯帕坦堡模式背后的经济学十分有趣。毕竟,将复杂且昂贵的现代机械大量出口到像中国这样一个遥远且并不富裕的国家算是一个壮举。建成技术尖端且高度自动化的斯帕坦堡工厂累计耗资60亿美元。同时,能够胜任工作的劳动力也价格不菲,除去福利装配工每小时可得工资25美元。汽车部件供应商也大多来自高收入国家。

无论汽车的设计有多复杂和个性化,产品的标准化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大大降低成本,使更多消费者可以承担汽车的价格。与欧元相比美元价值较低,这表明在美国建厂甚为明智,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又增进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使宝马公司的盈利等式最终成立的是中国新贵阶层对地位象征的无止境追求。当消费者认为商品越贵越好时,产品的价格就不再是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宝马X3的经销商价格是美国出厂价的两倍还多。

斯帕坦堡模式是否广泛适用于非奢侈品行业,继而使更多西方国家制造的产品能够被大量销往发展中国家并且盈利?这一问题极有意义,因为人们期待全球化的自由市场能够造福需要帮助的人,并提高低收入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市场只利于那些最不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全球化将被视为是失败的。

中国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平均收入一样实在低得让人不安,在世界仅排在第118位,而中国模式的支持者却常常选择忽视这一基本事实。中国的中产阶级不知疲倦地工作,只是希望达到西方国家数十年前就达到的体面的生活水平,但是他们仍无法得到那些带来现代便利的优质商品。进口商品也许摆上了货架,但价格却通常比原产国价格要高出40%,让人望而却步。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商难以将原计划要销往美国的产品转为内销并非巧合。

如果西方国家的产品可以填补空白并带来重大利益,消费者将愿意为此支付很高的价格,费用不在话下。这样的产品在诸如中国这样的低收入国家也会找到销路。考虑到中国欠发达以及腐败的国内消费品市场,来自发达国家的全球性产品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比以往都更具吸引力。比方说,中国家长对劣质的国产货失去了信心,对于他们而言外国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就如同宝马X3汽车一样值得信赖,因而心甘情愿支付更高的价钱。而且至少对于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一旦得知产品是中国制造,那它就没有纯正和现代的魅力可言了。

当产品高度标准化,运营十分高效化,并且市场全球化时,斯帕坦堡模式就将起效。消费者看重的是全球标准化产品的可靠性和可购性。只有跨国公司才能实现巨大的规模经济和成本效益,在全球范围内向相似的消费群体营销基本一样的产品。

这一模式与很多西方在华跨国公司,以及中国制造商的实际运营大相径庭。跨国公司可能一开始希望所生产的产品既能在中国销售,又能销往其他国家。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公司要么是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将商品供应给西方国家,要么只针对中国当地消费者而生产产品。因此,世人期待的“全球商品”并未出现。与此相似,中国的出口制造商接受西方国家顾客的订单,而不是以国内需求为动力,因此其产品也并非面向全球。

达不到经济规模,利润就无法保障,产品质量就因此下降,竞争力随着减弱。这种压力正在逐渐增加,要求各公司转轨为更易获利的斯帕坦堡模式。

欠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正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并甘愿花费大价钱购买优质产品。而通过提供价格合理的全球标准化产品,西方公司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并有利可图。这种情况下,美国已经做好准备要保持其作为领先的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不仅为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为欠发达国家提供高端、精密的产品。通过发展真正的全球性产品,中国的竞争力与其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

中美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开放且适宜的商贸环境,帮助两国企业开发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以此促进其双向交换。退出全球化进程,回到本国市场并不可行。美国制造业复兴、出口增加的计划成功与否取决于其他国家是否愿意保持其市场的开放。

中国不需要故意淡化出口和突出国内需求。如果美国公司向中国大量出口产品,那么中国公司可以继续向美国出口产品而不引发贸易战。个体消费者的福利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观点正在逐渐被人认可。跨国公司将价格合理且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销往中国,而很多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恰好也可得以满足,斯帕坦堡模式就是一个例证。

韩实为美国方来管理顾问事务所(ChinaLine, LLC,www.cnline.com)执行合伙人。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