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中国在中亚地区无与伦比的影响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对中亚地区各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穿梭访问,成果颇丰。奥尔科特认为,由于在政策选择上避免了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引出各国间的“大博弈论”,在国际事务的参与中成功地根据切身需求仅投入与自身国家安全有关的议题,中国正在以一个赢家的身份迅速崛起。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或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已经完全被中国所取代,但北京本着既真正互惠又避免干涉他国内政的策略来发展投资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伙伴。

发表于 2013年9月18日

中国已经开始取代美国和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刚刚对该地区各国进行了为期10天的穿梭访问,成果颇丰。身为一个大国领导人,很少有人能够在如此短的访问时间内取得这么多成就。

习近平的行程包括对四国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比什凯克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元首会议、短暂造访莫斯科并参加G20峰会,及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了双边会谈。已启动的颇具经济潜力的联合项目,已签订的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习近平在重要谈话中强调的各项主题等,都表明了中国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性。由于在政策选择上避免了直接正式或非正式的引出各国间的“大博弈论”,在国际事务的参与中成功地根据切身需求仅投入与自身国家安全有关的议题,中国正在以一个赢家的身份迅速崛起。

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或美国已经完全被中国所取代。北京本着既真正互惠又避免干涉他国内政的策略来发展投资项目,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伙伴。

不同做法

中国领导人寻求通过尊重对方、提供优惠的贸易和贷款条件以及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以拉拢中亚各国。中亚各国领导人认为这种做法最吸引人之处在于,相较于俄罗斯,中国既不会将这些国家与限制性贸易政策捆绑到一起,也不会谋求从幕后对其政治成果施加影响。同样,与美国的做法相比,中国也优势明显。不同于华盛顿的是,北京并不会敦促中亚各国领导人将内部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并拿出相应时间表。

实事求是地说,中美两国在做法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从来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曾造访过中亚地区;最近一位访问过该地区的美国副总统是阿尔•戈尔——他在1993年克林顿执政期间访问过哈萨克斯坦。美国国务卿前往该地区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相比之下,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在1994年对该地区进行过访问;1996年,江泽民成为首位访问该地区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对该地区进行过访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访问是在2009年12月,胡锦涛访问土库曼斯坦,为通往中国的一条天然气管道举行揭幕仪式,并亲手打开了阀门。同时参加这一活动的还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总统。

美国没有对该地区进行高层次访问并非是因为路途遥远。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访问过阿富汗,而阿富汗距多数中亚国家的首都也不过是一个小时左右的飞机航程。这也并非是因为美国高层决策者根本无暇顾及中亚事务,正如一位中亚外交官开门见山地对我说的那样:“中国领导人也未见得是位大闲人吧。”

美国领导人不肯访问这一地区,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赏脸”给这些非民主国家的元首,尤其这样的访问可能使美国领导人面临国会直言不讳的批评并卷入到与国会的纷争中去。

关注能源

尽管路途遥远,但美国与欧盟决策者长期以来一直都在强烈要求修建多条管道,以便将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欧洲市场。不过,最终却是中国让中亚国家实现了市场多元化的目标。北京出资兴建的天然气管道系统横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以满足中国的能源需求。

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习近平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一起按下了按钮,启动了世界产量第二大天然气田加尔基尼什(原名南约洛坦)的运营。该项目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石油)负责,而在如此大规模的开发中,这还是首个没有国际财团“主要”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开发的项目。在石油行业,最初有很多人怀疑中石油集团可能无法成功地开发这一气田。

现在,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比向俄罗斯能源巨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出口的天然气还多。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供应量预计在近期内将从200亿立方米增加到250亿立方米,预测至2020年将达到65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与土库曼斯坦过去经由俄罗斯出口的总量大致相当。

部分天然气将通过新管线输送,新管线的建设工程预定在2016年开工。这条仅被称为“D”线的天然气管道将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将天然气输送到吉尔吉斯斯坦,然后再输送到中国。该工程可使吉尔吉斯斯坦获得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从而使吉尔吉斯斯坦减轻对其天然气长期供应国乌兹别克斯坦的依赖(后者的天然气价格较高)。这一工程还有可能让中国获得帮助吉尔吉斯斯坦改善其与乌兹别克斯坦关系的机会。此外,该工程也有可能改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输送天然气业务中的角色作用。这家俄罗斯公司在7月接管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天然气网络,并承诺确保比什凯克可以获得稳定且可负担得起的天燃气供应。

在哈萨克斯坦,习近平又见证了另一个能源协议的签署。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和习近平主席正式达成协议,同意中石油集团公司购买卡沙干大型油田8.33%的股份,而这些股份原本归康菲公司所有。为了阻止持有油田开发许可的国际财团将其持有的股份出售给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哈萨克斯坦行使了优先购买权。两国领导人还为连接哈萨克斯坦西南和东南的新天然气管道举行了落成仪式,该管道有助于哈萨克斯坦南部普及天然气。原计划于2014年投入运行的贝内乌-波佐伊(Beineu-Bozoi)天然气管道将从2015年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习近平访问俄罗斯的主要议题依然是能源问题。中石油购买了俄罗斯独立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Novatek)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20%的股份,法国道达尔公司在这个价值200亿美元项目中也持有20%的股份。

中俄自2006年来就一直在就中国购买西伯利亚天然气这一议题进行谈判。在最终敲定合同的问题上,俄罗斯可能已会有某种紧迫感。虽然双方尚未达成最终协议,在价格问题上也存在分歧,但根据报道,俄罗斯和中国还是达成了一个基本框架协议,该协议规定俄罗斯每年向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方如果不能尽快同意定价方案,则很有可能被其中亚邻国挤出中国市场。

但与中国达成价格协议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在天然气领域的收益会低于预期。欧洲人希望能从更多其他国家获得燃气供应,而不仅限于俄罗斯。中国购买中亚地区天然气的价格只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在欧洲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没有理由为俄罗斯天然气支付额外的费用。

贸易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天然气管道网络的落成典礼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中国迅速成为所有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商品选择也正日益多元化。

乌兹别克斯坦最初对与中国做生意有很大戒心,并曾通过限制签证数量的方式来限制中国商人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即便如此,它现在也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了。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和运输行业最大投资者。2013年前六个月的双边贸易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0%。

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其与欧盟的贸易,但真正感到压力的是俄罗斯,因为它正在积极敦促中亚各国加入其与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建立的关税同盟。

北京想要努力争取自己的市场份额的决心已定。在哈萨克资助(尽管由美国和英国牵头)的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倡议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第一次出使“丝绸之路”的汉使张骞,以及19世纪哈萨克民族的阿拜•库南巴耶夫。习近平的发言在风格和内容上都为中国在该地区的政策定了基调。

在以纳扎尔巴耶夫的名字命名并以英语授课的大学里,在纳扎尔巴耶夫的陪同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200名师生在2014年夏天前往中国。在未来十年时间里,习近平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学生提供了3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同时还为由中国政府出资兴建的孔子学院的1万名师生提供了在中亚地区免费游学的额外机会。

上述提议是中国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而做出的努力,是习近平在提及中国汉朝使者的讲话中第五也是最后一点的内容。习近平还呼吁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他还表示,中国支持打通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通道,从而促使经贸往来畅通、提高货币流通。促进经贸往来和加强货币流通是中国提议的中心内容,该提议建议,域内所有贸易均通过域内本地货币互相兑换进行。

中国就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降低了俄罗斯凭借关税同盟国而具备的优势,并在不违背任何国家为加入世贸组织而做出的承诺的前提下,成功将整个关税同盟纳入到一个单一的经贸体系中。这一政策可能也会逐渐损及美国在该地区的贸易政策目标,美国贸易政策是以将本地货币兑换为国际公认标准货币(如美元、欧元或一揽子货币)为基础的。

实际上,9月13日在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所有重要方面对习近平的行程都是令人扫兴的结尾。峰会上签署的《比什凯克宣言》清楚地反映了俄罗斯目前外交政策的重点。在原本打算把关注重点放在阿富汗问题的会议上,叙利亚却成了关注焦点,很少有人提及阿富汗问题,只是提到阿富汗民族和解问题是阿富汗人民及其所选政府的事情。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习近平访问所取得成就的光辉,同时也可能使普京所感到的威胁小了不少。中国在中亚地区的政策是通过双边协议推进的,这也使中国领导人更容易在上海合作组织为俄罗斯留些余地,甚至还可以提出在该地区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关系的倡议。但在制定双边合作措施时,中国领导人并不会向俄罗斯征求意见。

俄罗斯再也无法有效地抗衡中国与其中亚邻国的经济联系。美国正专心在不破坏该地区的稳定的前提下从阿富汗撤军。而在刺激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美国需要北京的帮助。所有这一切都导致中国在该地区占尽先机。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