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缓和南海紧张局势的良机

尽管双方的言辞日渐激烈,新的事态发展使中菲可能进行更有建设性的互动。

作者 包 道格
发表于 2016年7月8日

一直以来,中美双方的动作导致南海的安全困境日渐升级:中国小心翼翼地保卫其广阔的主权诉求,而美国也抵制崛起的中国将自己逐出传统实力范围。双方都声称其是在抵御对方的行动,且言辞日益尖锐。

2016年7月12日,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设立的仲裁法庭将就菲律宾诉中国在南海主权声索的十五项诉求公布判决结果。中国拒绝参与仲裁审议,并发起宣传攻势,拒不接受即将做出的裁决。相较于此,也许中国着手把握仲裁这一转折点以化解紧张的局势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

2015年初,中国在南海南沙群岛通过填海造陆将其控制的低潮高地和岩石扩充为可以发挥效用的小型空军和海军基地(尽管仍只有有限的军力部署),这挑起了最新一轮的南海局势升级。中方称这些基地是出于航海安全的考虑,且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也表示:“中国(在南沙群岛)无意搞军事化”。

一年多以来,美国官员们表现得好像他们害怕在该地区失去信誉。他们感觉各友邦政府并不相信美方采取了足够的措施来抵制中国在南海地区日益崛起的力量和咄咄逼人的态势(比如新建的人造岛屿)。为了挽回信誉,美国海军去年开始在中国近期填埋岛屿的周边海域开展“自由航行”行动。但与多数类似行动不同地是,美国公开了各次“自由航行”行动的细节。此外,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Ashton Carter)和多名高级军队指挥官在谈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时都直言不讳,但文职官员却几乎都三缄其口。如果这在中国,人们会猜测或许这只代表军方而非文职领导层的观点。

跟预想的一样,中美双方的争执引发了中国民众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这使中方领导层相较于温和的做派,更加青睐强硬的政策选择(或者说这样更加保险)。美国本意若是希望中国做出让步,那么其战术是帮了倒忙。而如果像一些人所言,尽管中方大谈与美国合作,中国领导人已决意要在南海地区采取强硬措施,那么美方进行一段时间的克制便可验证这一论点。

如今,事态的进展可能近期对中国不利。中国政府必须将逆境转化为优势。2016年5月,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当选菲律宾新一届总统。杜特尔特将国内发展视为首要任务。虽然他是菲律宾主权坚定的捍卫者,但是他并不像其前任那样大肆渲染与中方的争端。

在竞选期间,杜特尔特许下了众多承诺,但自从上任以来,他已表明了自己的意愿, “既不嘲讽也不炫耀”预期的仲裁结果。他表示随时向中国敞开对话之门,并且菲律宾外交部长计划派遣一位特使前往中国。

当仲裁小组下周公布裁决时,中国政府实则已无计可施,只会形式上地强烈谴责裁决。但是,美国和菲律宾方面都会冷静地应对,既不幸灾乐祸,也不严词谴责。两国必须给中国一些空间,促使中国开始做出妥协。

具体而言,中国应抓住机遇与菲律宾特使进行谈判,以找到一个双方做出让步的折衷方案。中国可以承诺重新开放自2012年起对菲律宾渔民关闭的黄岩岛,开放合法捕鱼,并撤走军舰。相对地,中方可以向菲方保证,如果菲律宾将其海军战队(仅有一艘破旧不堪的老式登陆舰)从仁爱礁撤出,中国军队不会乘虚而入。即便双方主权争议悬而未决,双方仍可达成一致,开放渔场、撤走军舰。

除了上述潜在的折衷方案外,中菲之间可以加大投资贸易力度,从而缓和领土争议的紧张局势。领土争议不可能立即得到解决,而双边解决争议或许是最有效的方式。如果说7月12日仲裁结果宣布将使中国元气大伤,那么值得中方欣慰地是其宣示了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控制权,并且在与其他声索国的谈判中处于更强势的地位。但中国应更进一步去重塑与邻国的关系。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