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中国煤炭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

中国每年的煤炭产量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本文对中国煤炭产业价值链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详细考察了中国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的产业组织和结构。目前,中国煤炭交易的灰色市场规模似乎已经增长到令人无法忽视的危险水平,中国政府应该考虑评估目前的状况,并整改国内统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最后,卡内基的能源与气候项目已经规划了一个后续研究计划,以全面探索在越来越受能源安全、环境恶化等因素制约的中国,煤炭未来在能源行业所应扮演的角色。

由出版
涂建军
 on 2011年7月25日

源文件: 涂建军

中国每年的煤炭产量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受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PESD)委托,涂建军对中国煤炭产业价值链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详细考察了中国煤炭生产、运输和消费的产业组织和结构。目前,中国煤炭交易的灰色市场规模似乎已经增长到令人无法忽视的危险水平,中国政府应该考虑评估目前的状况,并整改国内统计体系中存在的漏洞。涂建军的报告着眼于全球最大、最复杂的能源市场之一的中国煤炭市场,并提供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任何对煤炭行业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或者国际能源市场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考虑阅读该研究报告。最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能源与气候项目已经规划了一个后续研究计划,以全面探索在越来越受能源安全、环境恶化等因素制约的中国,煤炭未来在能源行业所应扮演的角色。


目前,煤炭约占世界初级能源消耗量的30%,地位仅次于石油。在中国,煤是最重要的燃料,约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已探明化石燃料储量的93%。2010年,中国官方统计的煤产量为32.4亿吨(产业界的数据为34.1亿吨),接近世界总产出的一半。中国严重依赖本国的煤炭资源,其发电量中有80%以上来自燃煤电厂,这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好处的。煤还可以转化成为化工产品、液体燃料以及合成天然气,进一步使中国可比其它许多国家更加依赖煤这种本土资源。中国政府最近开始鼓励国有能源企业对海外煤矿进行投资,以确保来自国际市场的煤炭供给,进一步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

毫无疑问,自1978年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以来,煤炭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对煤炭规模空前的开采和利用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挑战。例如:1)煤矿废弃物与地面沉降造成的环境影响存在于中国很多地区;2)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主要的煤矿采区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3)巨大的安全挑战,自1949年起,中国官方统计表明有超过25万人死于国内大量的矿难事故中;4)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瓶颈效应(尤其是铁路);5)很多城市与相邻地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6)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这个问题在2006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碳排放国之后显得尤其紧迫。

历史上,由于巨大的煤矿储量、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有吸引力的出口价格以及政府的税收激励,中国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煤炭净出口国。2003年,中国煤炭出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9400万吨,而净出口量也高达8300万吨。从那以后,不断增加的国内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对出口的限制导致了煤炭出口量的持续下降。在2009年,中国主要煤炭企业与电力公司就电煤价格的谈判一直僵持不下,加之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煤炭价格,导致中国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世界硬煤交易主要采用海运模式(这与通过铁路的陆运是截然不同的),海运量占2009年世界煤炭出口总量的91%。但是,全球每年通过海运的煤炭贸易总量,还不到中国煤炭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如果考虑到这点,那么中国煤炭进出口平衡的一个普通波动,就有可能对世界煤炭贸易现有格局造成冲击。

从2009年到2011年,涂建军受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委托,深入研究了中国煤炭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在同时获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额外资助的条件下,涂建军完成了本研究报告,并得以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全面考察中国煤炭产业价值链,2)确认中国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与所面临的政策挑战。

目前,中国煤炭产业价值链中灰色市场的规模,似乎已经增长到令人不能忽视的危险水平。中国政府应该考虑评估煤炭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整改国内统计系统中的 漏洞。否则,如果煤炭统计资料持续失真,不仅会使得国内将要实施的节能减排政策失去意义,而且会使国际社会难以证实中国政府宣称的任何政策成果。

最后,在本研究综合分析了包括资源、生产、运输、终端使用以及环境影响的中国煤炭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中国能源与气候项目已经规划了一个后续研究计划,以全面探索在越来越受能源安全、环境恶化等因素制约的中国,煤炭未来在能源行业所应扮演的角色。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