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问答

跨国公司:从中国环境的污染者到保护者

环境学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解释了为何这些跨国公司既是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跨国公司需要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其供应商制定环境保护标准。

作者 军 马
发表于 2013年5月13日

从纺织业到信息技术行业,大部分跨国公司的产品都不可避免地要由中国工厂来生产。然而,由于对环境的监管松散以及承受压缩成本的压力,这些跨国公司的生产造成了中国国内以及周边的严重污染。

环境学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解释了为何这些跨国公司既是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跨国公司需要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为其供应商制定环境保护标准。

跨国公司是如何加剧中国环境问题的?

首先,跨国公司通过利用法律漏洞来影响中国的环境。虽然一些公司郑重承诺恪守环境保护的高标准,但几乎所有跨国公司都将生产外包给中国本地的制造商。而这些公司都不直接对供应商的所作所为负责。

这些跨国公司选择将制造环节置于中国是由于中国对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弱。在中国,对于环境侵权行为就算可以提起诉讼,其过程也十分困难。因而,中国政府依靠这些公司自我监管以及自我管理供应商对废弃物的处理与清除。

为了保持竞争力以赢得跨国公司的加工合约,中国各供应商一直以来都承受着压缩成本的压力。由于中国对于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罚款金额低且鲜有实施,供应商没有动力承担额外成本自我控制污染水平。

在中国,包括水资源在内的重要资源价格也都远低于其真实价值,这意味着在华跨国公司没有动力节约用水或处理废水,这则导致了大量的污染。在华南等地区,水价一直人为保持在每磅1元的低价位,以保证中国在成为跨国公司制造中心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这些跨国公司为何很难监管其业务?

中国的制造业遭遇困境是由于资源密集型的模式一成不变以及供应链中缺乏适当的监督。

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成功改善了在华跨国公司对劳动者待遇的监管,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急剧上升,使中国工人薪金远高于孟加拉、柬埔寨、泰国或是印度尼西亚工人。注重节省开支的各跨国公司自然将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成本最低的国家,而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确实搬出了中国。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制造业的资源密集程度,这部分生产过程事实上排放的污染最多,包括染布在内的一些加工过程依然在中国完成并继续污染着中国的环境。

公司层面的管理者需要保持中国供应商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公开与透明。但是由于供应链越来越庞大,其尾大不掉的规模成为了供应商污染环境的便利借口。

除此以外,跨国公司的供应商通常会采用各种策略以压缩成本,而这也会导致更多的污染。同理,规避环境法律法规的成本低于遵守的成本。并且跨国公司通常缺乏以正确的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技术技能为指导的高水平管理,无法对这些业务进行适当的监督。这一技术短板不但无法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还成为了跨国公司不采取行动的另一借口。

如何能使跨国公司负起责任?

提高污染的成本是建立这些跨国公司责任感的最好途径。所要提高的不仅是违规的经济成本,还有折损公司品牌与形象的代价。贴上“对环境不负责”标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一心想保持顾客对品牌信任度的公司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消费者对于“绿色”品牌的青睐促使跨国公司采取行动构建环境友好型形象。利用不同公司间的不断竞争,可能折损某一公司品牌的最有效方式是每次只对一个行业内的各公司进行直接比较和排名。

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这类组织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开发出中国水污染地图,将所有污染中国环境的工厂列入其中。这类信息可以为跨国品牌公司(包括耐克、沃尔玛、美国通用电气、阿迪达斯以及H&M等)所用,避免与违反中国环境法律法规的供应商合作。

管理者们知道公司污染程度公之于众之后便会面对代价高昂的审计。因而,这类信息(如中国水污染地图所显示的信息)所造成的经济成本也会促使跨国公司着手应对供应方污染管理不力的问题。

在国际层面上可以做出哪些努力以监管跨国公司的污染排放?

实现跨国污染管理的一个方法是统一行业标准。例如,已有关于建立信息技术行业国际标准的讨论,这将使把生产外包给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供应商被视为违反法规。

但是我们应意识到的是,目前众多利益相关者(许多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多个机构)已经参与到国际层面的管理中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能让这些利益相关者相互协调配合的方法,以创造更为有效的国际监管。

在创造国际平台进行污染监管和确保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改善以及成本的降低,更多人能够使用互联网。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与全球网络使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和政府能够监督、追踪以及传播公司排污数据。网络上该类信息的增加与网络广泛散布信息的能力鼓励公司与消费者之间透明度的进一步扩大。

这事实上有益于跨国公司。没有外部监管,跨国公司将会只注重于压缩成本并忽略压缩成本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社会需要帮助跨国公司树立企业责任感。

本文系“中国观▪观中国”系列文章。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