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上

谁能打破中美贸易僵局?

特朗普念念不忘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赤字,但中美之间的僵局源于两国在观念上更深层次的分歧。

作者 育川 黄
由出版
《东亚论坛》(East Asia Forum)
 on 2018年12月7日

源文件: 《东亚论坛》(East Asia Forum)

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中美两国达成了临时性贸易休战协议。无论是这次中美贸易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重新谈判,还是向韩国、日本和欧盟施压,以迫使其签订新的双边贸易协议,特朗普总统的做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但是,这种威胁在短期内增加惩罚性关税的策略,并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美之间的僵局源于两国在观念上更深层次的分歧。

 

特朗普念念不忘的是美国对中国的双边贸易赤字,美国商业界感到忧虑的是中国“不公平”的海外投资做法,而让美国地缘战略家感到焦虑不安的则是,中国冀望成为一大技术强国,因为这将威胁到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如果将这三项问题结合起来,便不难看出打破僵局为何如此困难。

虽然中国已承诺将购买更多的美国商品,但中国的购买量根本不足以显著缩小两国的贸易逆差。此外,虽然美国政府抱怨中国的技术转让政策,但两国都未能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认为创新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所谓的“不公平做法”是发展中国家经常采用的商业政策。

两国要想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和解,关键在于根据实践适当调整政策并改变相关做法。为此,两国必须制定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而仅仅通过一次性的会晤或定期谈判,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囚徒困境”理论告诉我们,当两个看上去意志顽强、势均力敌的对手相互对峙时,双方的处境都会每况愈下,而可能的结果就是出现僵持局面。这时,通常需要一个局外人来打破僵局。就中美贸易争端而言,最合适的人选是亚洲或欧洲国家。

作为受到贸易争端最直接影响的地区,亚洲对此似乎涉及更多的利害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正在进行的情况下。但东盟各国对该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如果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越南等国无疑将从中受益,而如果中国的产品需求减少,马来西亚等国将蒙受损失。日本、印度和韩国更关注的则是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雄心,而不是本国经济下行的风险。究竟是选择与美国站在同一阵营,以遏制中国的强硬立场,还是与中国政府保持合作关系,这些亚洲大国的立场摇摆不定。

事实上,由于亚洲各国立场严重分歧,在站队选择上,各国面临两难选择。

同样,由于欧洲主要大国都专注于国内政治事务,当前也无暇介入该问题。但这种局面可能发生改变。虽然中美两国之间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更为深入和密切。欧洲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而且是中国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虽然最初欧洲对中国的投资水平与美国基本持平,但在过去10年里,欧洲每年对中国的投资额大约是美国的两倍,与此同时,欧洲也在更多地通过中国来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其制成品。因此,在长期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随着欧洲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预计其将推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是,欧洲对中国的限制性投资做法也有类似的担忧。德国、法国和英国曾多次对中国收购其高科技公司表示担忧。然而,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不像美国那样执迷于大国竞争和中国海南等安全问题。虽然欧洲也更直接地受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但迄今为止仍持观望态度。

那么,欧洲能否在不损害与美国关系的情况下,与中国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关系?在贸易方面,美国曾明确表示欧盟是美国的敌人,并故意怠慢其领导人,这可以说正中了中国的下怀。2018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上,中欧双方重申将致力于达成双边投资协定,支持基于规则的谈判,以对抗美国的关税政策。但今年7月,美国与欧盟达成了贸易协议,双方暂停征收额外关税,并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对中国而言,这种有利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已消失了。

中国政府需要说服欧洲,如果能够联合对付特朗普,中国将致力于推行国内改革。因此,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夕,习主席和刘副总理分别访问了西班牙和德国,也就不足为奇了。两位领导人都强调,必须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并制定基于规则的解决方案,以解决贸易争端。

中国和欧盟表示,双方将大力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以应对贸易和投资紧张局势,这与美国政府削弱该组织的努力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中国政府和欧盟能够加快双边投资协议谈判,或许可以借此向特朗普证明,与加征惩罚性关税相比,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贸易争端。

本文最初发表于《东亚论坛》杂志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