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IRED IMAGE

REQUIRED IMAGE

论文

台海冲突预景:如何防止战争?

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美国军事专家麦克•奥汉龙(Michael O’Hanlon)详细探讨了太平洋两岸的主要领导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战争;或者一旦失控,台湾问题酿成重大危机后,人们该如何阻止冲突并尽快解决危机。如果发生台海危机,华盛顿的第一反应是不要马上介入战争。如果这一做法无法奏效,华盛顿可渐渐加强它的反应,它可以直接使用武力,也可以公开表示使用武力的条件,让中国有一个明确的最后机会避免战争。

作者 Michael O'Hanlon
由出版
本文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合作主办的“防止和解决台海冲突”国际研讨会中递交的论文
 on 2005年4月6日

源文件: 本文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合作主办的“防止和解决台海冲突”国际研讨会中递交的论文

这篇短文旨在探讨太平洋两岸的主要领导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战争;或者,一旦失控,台湾问题酿成重大危机后,人们该如何阻止冲突并尽快解决危机。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我所预见的最令人不安的情况——不是入侵,也并非大陆对台湾领导层发起政变之类的袭击,而是以导弹打击或以海上封锁为特征的强制使用武力。第二部分探讨了中美两国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来避免冲突的升级。

中国是否有能力胁迫台湾投降?

据我分析,中国入侵台湾的难度很大。从军事角度看,水陆两栖攻击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当今具备全天候战略侦察和要求精确打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此外,大陆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通过成功的武装入侵来获取对台湾的制空权。大陆方面任何针对台湾飞机和机场的大规模空中先发打击部队的集聚都将警示台北,危机即将来临。即便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取得制空权,并且可以避免其舰队被反舰导弹大规模摧毁,它现有的两栖和空中部队仍然比沿台湾海岸筑造防御工事所需的军力要小五到十倍。

但是,即使中国不能夺取台湾,它也会竭力使用较为有限的武力方式,胁迫台北接受对北京非常有利的政治联合条款。有两种情况尤值得关注:一种是以导弹袭击进行恐吓或胁迫(而不是直接进行军事占领),另一种是封锁。在第二种情况下,美国军队很可能会过来援助台湾,以免这个岛屿受到慢性钳制。

我们来考虑一下大陆对台湾可能进行的导弹袭击。目前大陆在台湾附近部署了几百枚弹道导弹。从这些导弹当前的位置看,M—9和M—16型导弹可以打到台湾本土。但是,这两种导弹都只能使用常规的爆炸方式,因而缺乏足够的准确度来有效打击军事设施。实际上,这些导弹一般会在几个足球场那么远的地方错过目标,而且常常是在距离为一个足球场那么远的地方。如果允许北京齐发几百枚导弹,也许可能击中一些有用的军事目标(其中某些可能会对人群造成不同程度的致命伤害)。在一段时间内,商业船只可能大幅度减少。但是如果中国为了击沉两三艘主要的货船而耗尽了导弹,而且暂时减缓了在港口和机场的军事行动,这种动用武力的情况就不能被视为成功且具威慑力的。

从美国“沙漠风暴行动”和两伊战争中的“城市战争”经验来看,当导弹用来打击平民时,每枚导弹的打击范围通常是10-20位平民。这种可怕的战术将直接影响台湾人民的安宁生活,但从大局出发,至少以战争标准来看,这种战术非但无法胁迫台湾人投降,反而可能使台湾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过去的经验证明亦是如此。总之,使用这种导弹攻击的方法只能说明中国的虚弱,正如近年来美国使用有限的空中或巡航导弹袭击的结果往往是动摇了美国的力量,而不是加强或保持了美国的力量,并且收效甚微。

最棘手的胁迫情况是封锁。这种情况不是单纯地依靠威胁和恐吓,而是针对台湾的经济,试图把台湾完全拖入一段动荡时期。中国能否通过封锁真正地将台湾与外界隔绝,这是难以预料的。但是,如果愿意蒙受损失,当然是与台湾贸易往来的商船遭受损失;而同时,台湾的军队也会努力打破军事封锁。甚至在封锁不严密的情况下,中国也会击沉足够的船只,杀一儆百,而且将在长期内采取这样的行动。

假使大陆能够说服大多数商船不要冒险驶往台湾,那么它就可以有效地扼住台湾。到时候如果北京向台湾提出一个妥协方案,那么,台北就有可能被迫投降。例如,北京可能要求重申一个中国原则,要求台湾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政治忠诚,同时允许这个岛屿保持法律、金融,也许还有军队的自治。无论这种强制方式对台北是否奏效,北京都可能相信它能够以此通过武力吓阻来对付台北将来可能采取的大陆所无法容忍的行为。

中国的封锁可能采取几种形式,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风险最小的、最自然的方法就是通过时不时地用潜艇或部署在台湾港口内的水雷击沉一艘货船,加大进出台湾的航行危险因素。而使用飞机或水上船只,它的军队就会被置于危险之中,特别是它无法切实希望以先发制人的打击消灭台北空军时。使用飞机或水上船只进行封锁也更容易让美国迅速击败。中国可能同时采取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和特别部队攻击,但这也许只能局限在能够进行有效打击的台湾的潜艇搜索船只和飞机。

中国将利用以下三个因素对台湾实施封锁:第一,台湾的海岸线很短,可以迫使船只按预设路线驶入港口。第二,台湾是很容易被封锁住的,因为这个岛屿自然资源稀少,能源对外倚赖严重,而且除了海运和空运,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进出口货物。台湾的对外贸易占其GDP的三分之二。最后,台湾几乎没有潜艇或远程攻击机可以打破封锁。出入中国的船只仍可以在台湾的武器射程之外的海域行驶。中国不喜欢使用被大肆渲染的单方面优势,例如计算机病毒战,来攻击台湾,因此,看起来更具可能性的是,北京将利用封锁损害台湾的经济。

台湾可以采取几个步骤打破大陆的封锁,减轻封锁带来的影响。船只可以尽量从台湾的东部海岸出入。他们可以避免取道印尼海峡和南中国海,迫使大陆从远离中国本土的开放海域进行攻击。这种方法将使商船增加几千英里的航程和一定的成本,但这种成本费用的增加对于现代航船来说并不是特别沉重的负担。这样做还可以让台湾存余的反潜水上船只在以地面为基地的台湾制空权域内或在大陆和台湾的轰炸机射程之外护卫商船。同样,台湾的空军将以此占据有利位置,保卫东海岸的船只免受任何大陆的空中驱逐。

尽管如此,台湾的防守还是相当脆弱的。如果它试图让船只仅仅驶入东海岸港口,那么它就等于放弃了吞吐其一半贸易量的世界第三大港口——高雄港,也放弃了吞吐另外四分之一贸易量的台中附近的港口设施。这样的话,其他港口可能将容纳比现在更多的船只,但台湾的港口目前已经很拥挤了,很难想象,没有高雄和台中,它们的吞吐量能够达到或接近目前的贸易水平。一旦陷入封锁,台湾当然要通过合理利用燃料、某些食品、长期库存的制成品出口来消除贸易下降带来的经济影响,而且将给予利润最高的出口产品和大多数关键进口产品优惠政策。它还可以用小驳船从停泊在近海的一些船上把货物卸下,以缓解东部海岸吞吐量有限撕所造成的制约。但是,正如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样,它承受长期封锁的能力大小是难以确定的。

虽然大多数中国的潜艇没有反潜巡航导弹,目前也没有很强的水下航行能力,而且与水上和空中资源合作进行封锁的能力有限,但当潜艇瞄准的目标是驶近台湾的商船时,这些缺点就无所谓了。这些潜艇的射程——一般几乎有1000英里——足够打到停泊在台湾东海岸相当一段距离的单只油船。虽然它们的相互配合及与侦察机的配合能力均有限,但这对不那么严密的封锁来讲可能不那么重要。只要携带一些射程在10多公里的鱼雷,并且能够利用声纳或观测器看到商船,这种潜艇单独行动便可以保持在台湾近海的大片海域内进行巡逻。台湾需要花费几周时间才能发现大陆使用潜艇(大陆现在有9艘这样的潜艇),特别是在大陆使用这种潜艇进行打击以后逃逸的情况下。现代攻击性潜艇能够在很远的距离发现敌舰,而且如果有机会逃避水上船只的攻击,它们就能够迅速潜入水中,而不必在水面攻击中逃逸。台湾可以利用其海上舰队组成商船护卫队。但采取这样的措施保卫驶近台湾的船只比保卫驶离台湾的船只要难,因为驶近台湾的船只来自不同的地方,如果它们集中在一起等待护卫,它们就很容易受到攻击。另外一个困难就是大陆的潜艇在被发现之前,已经侥幸地悄悄等待在能够监测到舰队驶近的地方,这样,他们往往可以在面临危险之前,抢先开火——如果不是抢先交火的话。

这种战斗的最终后果很难预料。大陆先进的潜艇部队规模很小,但台湾先进的反潜作战能力也不很强。另外,一旦大陆先发攻击,台湾将损失的护卫舰数量是无法预计的;双方究竟如何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也是难以确定的。

大陆的水雷也可能是个威胁。大陆的潜艇一般每艘装载二、三十枚水雷,其舰队半数潜艇携带的水雷就大约有1000枚。如果这些潜艇能够在台湾近海部署水雷时不被击沉, 那么大陆部署的水雷就可以与伊拉克在1990-1991年为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而部署的水雷数量相近,效果也相当厉害。

中国肯定拥有而且将获得比伊拉克更为精密的水雷,包括很难被探测器发现或除掉的“智能水雷”。而且,台湾的扫雷舰数量有限,质量和条件也都一般。以美国在海湾战争或过往其他战争的经验类推,中国可能将使用水雷,这也许能造成每次进出台湾港口20%的船只受损。

避免冲突或处理冲突的意义和教训

以上分析如果正确的话,应该唤醒中国或美国官方(更不用说台湾了,即便这篇文章的焦点是中美两个大国,而台湾的行为大多是假设性的)。谁也无法肯定大陆对台湾的海上封锁会如何收场,对台湾的经济、对介入打破封锁的美国海军舰船以及中国的军队将造成多大的损失是很难预测的。

对于中国领导来讲,一个风险是武力胁迫未获得成功,这不但会导致大国关系多年处于敌对状态,而且可能使军队遭受重创。另一个冒险就是美国可能会尽量摧毁大陆在台湾战斗范围内的海军和空军设施,使中国军队蒙受巨大损失。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它显然也将冒着在未来几年内与中国关系恶化的风险,而且其海军舰队,甚至航空母舰也许会在打破大陆的封锁时面临被击沉的危险。实际上,据美国海军军事学院(Naval War College)近来提交的一篇论文估计,美国将损失十多艘战舰,还将有成千上万的人员伤亡和100亿美元的军队硬件损失。第二大风险就是大量美国舰队和飞机一到,中国就停止攻击,但是之后北京还会选择有利于它的时机恢复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地理邻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众所周知,战争的可能后果是造成大量伤亡或以一种紧张未果的形式结束,这都将使中美关系恶化。例如,相互双方很容易进行长期贸易制裁。另外,如果华盛顿和北京决定在国际上较量,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风险就是美国的贸易制裁将通过国际社会的其他地方得以加强。显然,大陆希望改善它在亚洲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外交地位,部分减少危机带来的危害,但很难预见中国是否能够成功。

双方还将面临战争升级的危险,尽管这种可能性很小。一旦爆发战斗,谁也不可能接受失败,也就是说,双方可能考虑迈出极具挑衅性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对于美国来讲,其选择可能包括攻击更广泛的解放军目标,甚至越出战场,打到中国大陆,特别是在封锁难以打破或美国在战斗中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而中国大陆的选择则包括威胁美国在日本等地的目标,甚至进行核威慑——也许威胁打击军事目标,也许使用电磁脉冲武器(EMP)对平民进行打击,但并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美国对降低危险的可能反应

如果这些可怕的危险发生,华盛顿和北京的领导人如何能够避免战争呢?或者,一旦避免不了,又如何尽快安全地结束战争呢?显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机的具体情况,但还是有一些广泛的准则可以预见的。

尝试非军事反应

华盛顿的一个反应就是,如果台湾挑起危机,不要马上介入战争。例如,如果中国使用武力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避开美国的船只或其他利益以及无辜的台湾平民,那么美国首先也要保持克制,它可以公开谴责北京,但同时也要告诉台北悄悄收回引起危机的有关独立的任何言辞。

这种方法可能奏效,也可能无效,因为一旦台湾遭受攻击,美国的亲台感会加强。另外,美国担忧这样做会显得缺乏保卫其世界盟友和利益的决心。这也许会给中国一个暗示,让它以为将来可以安全使用核武器,同时,也给世界这样一个信号,即美国不愿尽快保卫盟友。韩国、日本和中东都会对此做出反应。这也将与其他的因素一起导致美国的一些盟友寻求发展核武器。

当然,从“无所作为”到参战还有许多政策上的步骤。如果需要采取果断措施而又希望避免战争的话,华盛顿可能选择贸易制裁而不是诉诸武力。它还可以威胁要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并且无限期驻军,进一步明确台海发生危机时美国可能作出的反应。

使用武力

如果以上做法无法奏效或被认为不够充分,华盛顿可以渐渐加强它的反应,它可以直接使用武力,也可以公开表示使用武力的条件,让中国有一个明确的最后机会避免战争。

美国会保卫所有部署在台湾附近地区的军事设施,如果这些设施受到攻击,它就会反击。如果它宣布在附近部署军队是为了保卫朋友,那么它就可能对以台湾军舰和商船或港口为攻击目标的任何中国军事设施进行反击。

从理想的角度分析,美国可以避免冲突升级。实际上,它也想这样做。在国际领空和国际公海直接保护本国的设施并不是一种挑衅行为,所以,可以理想地认为,美国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样的军事反应,留出谈判的时间。

但华盛顿不可能无限期地在这个水平上使用武力。如果北京继续强硬,美国可能宣布包括它要打破中国对台封锁的意图,并表示一段时间之后,它将进攻并击沉冒险驶离中国海岸线和港口的大陆军舰。这仍然是一种保持克制的军事反应。其目标仅仅是针对那些在战术上被认为使台湾人或美国人的设施处于危险中的中国设施,也试图避免使两国军队在大陆直接开始交战。

人们都希望战争到此为止,不要升级。如果接下来集中战斗,而且美国军队开始蒙受损失,就会存在战争升级的压力。美国军队将攻击中国领空和港口的船只,由于走到这一步是极端危险的(即便只有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和领空受到攻击),美国应该考虑绝不使用这种手段,并且付出双倍的努力结束冲突。华盛顿向北京许诺的最自然的手段就是向台北施加压力,迫使其收回挑衅性的言辞。其实,事情还没到这一步时,华盛顿可能就承诺不与台湾缔结正式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了。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可能会产生错觉,认为华盛顿对台湾采取了强硬立场,所以美国就会态度变软或不参战。一旦大陆的军队造成台湾人或美国人伤亡,大多数美国决策者的本能选择就是要取得胜利,于是就会变得更加强硬,而不是采取软化立场解决问题。美国民众也会像对待伊拉克战争一样,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战争的起因和目的不知所以然。但是一旦进入敌对状态,美国人的本能反应是团结在总统周围,尽可能地保证获得胜利。

换言之,如果中国对美国的攻击保持克制,美国也会保持克制。即使战斗没有结束或尚未通过谈判解决,但不会继续保持敌对状态。华盛顿也会得到建议,与本地区或全球其他同盟一起,在经济上给予北京鼓励,使它停止使用武力——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

中国的领导人也需要有一个克制的概念。显然,与美国领导人一样,他们在定义这个概念时,首要目标就是要取得胜利,但双方都应该为减少这个过程中的风险而探索方法。军事上的一些胜利实际上比失败还要糟糕。中国领导人希望阻止美国介入战争。他们可能认为美国民众不会为了保卫一个离美国很远、离中国很近的岛屿而甘愿冒风险,去打一场大国之战。即使不是这样,他们也希望,如果美国的船只在冲突一开始就被击沉的话,美国公众就会改变主意,特别是在美国人或该地区或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看来,中国进行战争的目的是合理的、中国也保持了克制的情况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认为保持克制就会被看作软弱。遗憾的是,如果台湾的基本领土和安全受到威胁,美国不会长时间坐观这样的战争。大多数中国人所希望看到的也是美国人所想要的,那就是通过谈判,达成政治妥协,结束冲突。让美国人置身于战争之外,这个期望太高了。

尝试非军事反应

对于台湾走向独立,中国可能考虑采取非军事反应,即便大陆的领导人认为台湾已经越过了红线,需要对此做出强硬反应。例如,中国可以中断一切贸易,威胁没收台湾在大陆的一切投资。由于这些措施同样非常严厉,他们更可能走向一场最终导致两个核大国对立的战争。

中国也可以下最后通牒。如果美国及其盟友不能向它保证拒绝承认台湾拥有更大的主权,中国就会以战争相威胁,而且它也会向台湾施压,迫使它收回最后声明,并且承诺将来不再重复这样的声明。如果美国做出上述分析中的反应,中国可能给对方以明确的避免战争的最后机会,同时果断地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

使用武力

如果认为必须使用武力,中国将尽量使人员伤亡降到最低。一个方法就是向台湾使用有限的军事力量,强烈表明使其经济陷入不稳定的状态,影响台湾的股市和贸易。而当大批美军到达时,则立即停战。北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象征,相反,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孙子兵法中的灵活战术——不必冒全面战争的危险,仅仅投入足够的军力就可达到需要的政治效果。地理位置足以成为中国的优势,可以使它在大批美国舰队和飞机离开该地区之后,必要的时候再次使用武力。中国甚至可以这样放话来威胁台湾。

越过这个底线而让战争升级对中国是一个危险的建议。试图击沉美国的战舰可能与中国的利益相冲突,不管这种企图能否成功。如果中国的潜艇部队和反潜部队设施得不到改善,中国就不可能在交战中取得实际的优势地位,那么它就必须借助削弱美国的意志来达到目的。而且,如上所述,这种后果不可能造成很多美国海军伤亡。如果攻击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基地可能只会坚定日本人的立场,使日本愈加坚定地站在美国和台湾一边。我本人的观点是,在任何情况下,大陆让战争升级都是错误的决定。中国应该将时间和地理优势作为其重要资源,而不要将战争直接升级,随后等待更好的时机恢复对台湾的施压。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