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证词

中国是中亚可靠的利益攸关者吗?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玛莎•布里尔•奥尔科特(Martha Brill Olcott)在国会证词中说,中国在致力于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因为北京有信心地认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不可能得以显著扩张,而俄罗斯的势力最终会随着这个国家的缓慢弱化而消退。但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未表露出加速步伐以在这一地区里引起更多兴趣的迹象。

由出版
Testimony before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on 2006年8月4日

今天有机会在此作证,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然中国在中亚的势力越来越大,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设想它在能源领域的活动将直接或间接威胁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中国显然不构成对美国的直接威胁,如果美国的决策者认为中国在中亚地区的任何势力在理论上没有威胁到美国的话,那它将只会成为间接的威胁。

中国政府似乎从一开始就对中亚各国的独立持非常现实的态度。没有证据表明它预见到苏联的解体,而且,鉴于中国的突厥人对现状不满,没有理由认为北京会把苏联解体看作是好事。不过,中国领导人及其半官方的商业界在建立和加强与中亚五个国家的关系上一直是非常实际的,他们审慎地计算中国在这一地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益。

中国在短期内的担忧最初集中在边境划分的问题上,尤其注重将中亚各国对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的直接和间接干涉控制在最低限度上。中国把经济与安全合作视为中期和长期的问题,而北京当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出解决之道。

除了把中亚的事态视为潜在而直接的安全威胁之外,中国并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中国与一些中亚国家分享漫长的边境线——实际上有三个国家,哈萨克斯坦(它与中国共有的边境线最长)、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它与中国接壤的地方非常少)。相比之下,虽然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共有的边境线长于它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共有的边境线,但哈萨克斯坦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与俄罗斯在陆地上接壤的国家;俄罗斯与土库曼斯坦在里海共有海上边境线。当然,中国也与俄罗斯共有漫长的陆上边境线。当苏联解体之际,中苏边境线只得到部分界定,而最初以“上海五国”而知名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此作为那时刚刚划分的边境线 ——现在涉及五个而不是两个国家——的信心建立措施。

为了得到有利的结果,中国人似乎在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谈判中竭力讨价还价,以至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甚至一度没有必要地出让了更多的土地以满足其“饥渴”的邻国(存有争议的那块土地使得中国人对一条重要的分水岭拥有牢固的领土主张)*。但是哈萨克斯坦人乃至吉尔吉斯斯坦人也从这种交易中大有斩获,尽管在中国边境线一侧的水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边界划分是在中国边境一侧与新独立的中亚各国关系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不难想象中亚各国的独立会影响到中国自己的突厥少数民族对文化与民族自治的渴望。中国的哈萨克人和吉尔吉斯人**最终得到了移民到新近独立的母国的有限机会,从而减少了(如果没有消除)他们所构成的任何安全威胁。不过,维吾尔人对北京构成的挑战远为复杂。那是一个大很多的民族社会,这些人没有实现过任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维吾尔人离散在中亚(主要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社群被中国政府视为潜在的“第五纵队”,这些人可能会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事实上,维吾尔人的政治团体在中亚的法律地位是中国领导人向中亚各国政府发出明确信号的一个领域:他们会使用又打又拉的手段以取得他们向往的结果。这导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导人开始限制亲维吾尔人团体的法律活动,哪怕实际上这些团体往往赢得来自吉尔吉斯和哈萨克民族社群的一些支持。

不过,在过去5年里,中国感到有必要推动它的中期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军队入驻这一地区以及俄罗斯在中亚的经济与安全势力增长的结果。因此,中国这一地区的经济势力不断增长,尤其是在能源领域里,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完善上海合作组织的体制来日益加深安全合作的层次。

*中国在中亚的能源利益的发展*

解决了它的基本安全问题之后,中国就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议程上。

中国的规模及经济潜力使得北京在包括中亚各国在内的实际上每一种重要的场合里至少拥有悄无声息的影响——而有时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乃至惊天动地的。对中亚各国来说,与中国开展贸易日益重要。跟大部分贸易是“穿梭贸易”的独立初期不同的是,现在主要是中亚各国政府鼓励的合法贸易和投资。

中国的经济势力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里最大。吉尔吉斯斯坦希望成为通往中国的网关,因为两国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来自中国的中小投资者目前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一些经济部门里独占鳌头,尤其在北方;而中国人实际上是唯一的渴望在那个小而贫困的中亚国家里投资的人群。

与今天的听证会更为有关的是:作为一种确保越来越多地获得里海石油与天然气储备的方式,中国是哈萨克斯坦石油行业的主要投资者。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正在合资建设一条新的2900公里的石油管道,该管道将从阿图拉经肯基亚克,穿越科穆科尔、阿塔苏,然后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边境的阿拉山口。到2005年下半年,已经有两条延伸线投入运营。虽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拥有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石油公司阿特班缪乃加斯的控制股权,但这将不足以为这条管线提供石油,所以哈萨克斯坦和中国都在探索与西伯利亚西部连结的可能性,从而能够运输西伯利亚的原油。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野心不止于此。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3竞价购买英国燃气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型海上气田卡沙干的股权,受到了英国燃气公司集团伙伴的阻挠,这些公司最终被迫允许哈萨克斯坦自己的国有公司收购英国燃气公司的一半股权,而它们自己吸收另一半。中国人依然有兴趣购买一部分哈萨克斯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股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确实设法收购了北布扎奇小型油田,随后最终在2005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PK石油公司,40亿美元使中国人获得了科穆科尔油田的资产并与哈萨克斯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分享什姆肯特炼油厂的控制权。

虽然哈萨克斯坦人有时对来自中国的压力心怀不满,而中国人指责其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的商业行为恶劣,但两国正在巩固长期的关系。两国认识到向中国供应石油的前景会带来新的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石油产业的相互作用,那尤其使哈萨克斯坦人更少受俄罗斯提出的非竞争性运输协议的影响。

中国在土库曼斯坦的计划是否能够实现的前景更不确定。中国已经订立合同,通过将经过哈萨克斯坦的管线,到2009年把每年输送的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提高到 30亿立方米。这条管线与现有的布哈拉—塔什干—阿拉木图管道相连并将延伸到位于边境的阿拉山口。中国人也在进行谈判,以便使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通过这条途径传输或通过一条从俄罗斯的伊希姆到阿斯塔纳***、通过卡拉干达并最终达到阿拉山口的新管道输送。很难认为中国人会同时支持两种选择,而俄罗斯肯定会积极游说,以便先建设第二条管线,因为大多数行业分析家并不认为土库曼斯坦将有足够的产量支持对俄罗斯和中国履行合同义务。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也与乌兹别克斯坦国有石油及天然气公司签订了6亿美元的协议,以换取位于布哈拉地区的约23个小型油田。虽然这份协议的内容极少公之于众,但这些油田的地理位置(靠近主要的天然气管道)表明北京希望从这些项目当中得到大量的天然气。

在北京对中国公司完成对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能到手的天然气项目的最佳投资选择充满信心之前,拟议中的中国天然气管道的路线不会敲定,而最终路线的设计也可能着眼于将否则就会搁浅的天然气项目与由东至西的出口管道路线联系在一起。这对乌兹别克斯坦人来说尤其重要,他们的许多气田现在只与中亚市场有联系。

中国也是一个对富余电力感兴趣的顾客。俄罗斯人与哈萨克斯坦人一样对供应这个市场感兴趣,后者正计划与中国合资在靠近俄中边境的埃基巴斯图兹花费40亿美元建设一个煤电厂。吉尔吉斯斯坦也有兴趣向中国出售水电(而中国似乎对开发自身的水电比对购买外国生产的电力更感兴趣)。

而无论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还是对吉尔吉斯斯坦而言,它们的希望是这样的购买会使中国不再那么积极地引用传统上流入中亚的上游水源。塔吉克斯坦也受到中国市场的吸引,甚至更受向阿富汗出口富余能源的前景的吸引,然后力争向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巨大市场出口。后一种路径尤其令美国政府感兴趣,因为那会对阿富汗造成开发影响,而且会使得塔吉克斯坦的资源所有基础不再限于俄罗斯而变得多样化。

*中国的安全势力*

美国势力在中亚的增长使得华盛顿的军事势力距离中国边境只有数百英里,导致北京感到必须在保护他们在这一地区的长期利益上多花些心思。北京不仅注意建立双边关系,而且关心发展多边倡议。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实力导致上海合作组织的强化,除土库曼斯坦之外,所有中亚国家连同俄罗斯和中国都是该组织的成员国。

上海合作组织有史以来第一次军事演习在2003年夏天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中心于2004年1月成立,2004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政府首脑会议正式为其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与其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双边军事合作,而且在这个方面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取得了真正的进展,最新、也是最显著的进展来自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由于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没有共同的边境线,所以它只看到与北京进行双边军事合作的积极方面。

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一个组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它的会员国的最终范围也没有得到确定。但北京和莫斯科都真正重视将军事和情报合作作为组织的目标,看来它们不可能在短期内要求其它国家成为正式成员国。但是像伊朗这样的国家成为观察员可能会吸引大量的注意力,正如在200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在中国举行第十次年度峰会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虽然这种注意力符合俄罗斯和中国对美国的伊朗政策的担忧,但两国都不可能牺牲其在中亚的长期优势而仓促地扩大该组织。

中国希望上海合作组织有助于确保俄罗斯和中国的能源安全,而对北京来说仅仅凭这个理由就使谈论扩大该组织显得为时尚早。扩大上海合作组织、试图预防和消除未来的恐怖威胁、良好的双边关系、以及努力确保友好的政权对于通过俄罗斯和中亚的中国石油陆地管道的长期安全极其重要——更不用说中国公司保持对它们已经或即将收购的石油与天然气资产的控制权了。

*结论*

中国正在致力于扩大其在中亚的势力,在开发利用中亚的碳氢化合物储备上收购大量的股权。对中国来说,中亚的能源资源和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一样,可以显著提高它的国内和出口能源的供应能力。相比之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以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将只生产边际增量用以供给西方国家。不像西方国家,中国乐于向中亚地区提供资金以改善它们内部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系统,而不只是向潜在的国际出口路线融资,这使得中国成为对俄罗斯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因为俄罗斯为了向欧洲出口天然气,依然依赖这个陈旧的苏联时代的天然气输送系统,却缺乏改进系统的本钱。此外,无论中国如何有效地获取其它形式的能源,中国、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在中长期很可能增长。

从美国的视角和西方国家利益来看,中国日益依赖中亚和俄罗斯的储备(尤其是如果与中亚的储备一同开发的话)应该是件好事。美国和西方的能源公司依然将在这一地区积极活动。中国购买的资产主要是西方淘汰下来的,而中亚、俄罗斯和中国的三角关系将形成抑制俄罗斯和中国“结伙”在能源安全的领域里对抗西方的支点。

造成中亚与中国关系间的裂痕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哈萨克斯坦人和吉尔吉斯斯坦人明白,他们国家的未来命运将无法完全脱离中国的命运。不过,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在过去几年里对中国感到不安。事实上情况正好相反。两国似乎对它们控制这种关系的能力更有信心,它们认为这种关系有时需要双方做出让步,正如在划分边境线上的情况那样。但与中国的关系依然比与俄罗斯的关系更成问题,因为中国的潜力似乎毫无止境,而其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求会超越中亚人民的需求。尽管如此,在近期内,中国对中亚各国的姿态看来是相当容易预测的,而且总体来说是积极有利的。

至少在目前,中国在中亚的所作所为是负责任的。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中国人为控制他们所向往的资产支付了过多的钱财,甚至容忍资产剥离,这种情况发生在他们将炼油厂丧失给哈萨克斯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时候,而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PK石油公司之时该炼油厂属于后者。显然,中亚各国意识到让北京受挫折可能会在未来支付代价,不过,至少在眼下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发展比它们所预料的更为顺利。

中国也在致力于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因为北京有信心地认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不可能得以显著扩张,而俄罗斯的势力最终会消退,因为俄罗斯继续在缓慢地弱化。

虽然中国把自己看成是中亚各国的日益活跃的伙伴,但它没有表露出显著加快步伐以便在这一地区里引起更多兴趣的迹象。中国仍将收购能源资产,如果其他战略性的自然资源和行业向中国开放的话,它会把这些东西全部买下来。而在中国拥有如此众多的富余资本的情况下,它可能像现在这样继续支付硬通货。此外,为了保持他们在这些投资中的地位,中国人可能继续容忍恶劣的工作条件——远比其西方同行所能接受的条件糟糕。而且他们可能会继续向这一地区最贫困的国家——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提供经济贷款和用于购买军事设备的贷款。换句话说,中国人可能继续在中亚做他们过去几年里做的事,他们充满信心地认为,时间站在他们那一边,他们进入了这个地区,并且将长久驻扎。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