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与中美军事战略关系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到底何去何从?中美两国之间是如何估测对方力量、解读对方意图的?在力量与意图的估测与解读上两国间存在哪些问题,应做哪些努力?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邀请了美国两位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委员莱瑞•沃尔茨(Larry Wortzel)和“CNA公司”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David Finkelstein)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和对亚洲其它国家的含义”为主题进行了辩论。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在辩论开始前致词。《卡内基中国透视》又采访了此次辩论的主持人、卡内基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

作者 雅平 王
发表于 2007年2月1日

去年2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递交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就特别指出“中国是所有大国中最有能力挑战美国军事能力的国家。”同年5月出炉的《2006年中国军力》年度报告又重申了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可能造成的威胁,称“中国军事扩张已经达到影响区域军力平衡的程度。中国战略核部队现代化、陆基与海基防御能力及逐渐浮现的精确打击武器,在长期趋势上,有潜力对该区域内的其他军事力量构成确实有效的威胁。”加上最近中国成功试验反卫星技术,似乎又为中国在军事上的“威胁”提供了证据。那么,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到底何去何从?中美两国之间是如何估测对方力量、解读对方意图的?在力量与意图的估测与解读上两国间存在哪些问题,应做哪些努力?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邀请了美国两位著名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委员莱瑞•沃尔茨(Larry Wortzel)和“CNA公司”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冯德威(David Finkelstein)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和对亚洲其它国家的含义”为主题进行了辩论。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在辩论开始前致词。《卡内基中国透视》又采访了此次辩论的主持人、卡内基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史文(Michael Swaine)。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China’s Military Modernization Program)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到底从何时开始?普通的中国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冯德威也提醒道:“中国军事现代化从1993年就已经开始了。”他认为,中国开始军事现代化一方面是受1991年海湾战争的刺激,开始意识到中国军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战略上的防卫需要: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台湾,以防美国武力干涉;其次,防卫日本,原因也很明显;第三,是印度;然后是南中国海,主要针对能源和领土上的分歧;最后,也是综合以上所有的,保卫中国的经济生命线——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冯德威说,此次中国军事的改革与现代化采取了整体同步的方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此次采取了一个有重点的、具有持续性的迈向军事现代化的通盘计划。”“ 时至今日,此次军事现代化已进行了15年,持续性与规模都为人民解放军史上空前,变革是其本质。”

沃尔茨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是发展一支具有先进武器配备的、有能力保卫全球利益的现代化军队;他估计中国力图在20到30年内实现这个目标。冯德威则把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目标具体阐述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获取新型武器、技术装备;第二,构思新的作战思想与策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进行一系列配合新的武器、技术和作战思想的制度与机构改革。

估测力量、解读意图 (Military Capabilities and Intentions)


正如史文所说,估测潜在的威胁或非威胁包括对实力与意图两个方面的考量。

中国对美国军事实力的认识自不用多说。中国对美国及亚洲邻国的威胁的或非威胁的意图的感知从2006年中国政府发表的国防白皮书中可见一斑。“中国的安全环境总体有利。”“但是,中国的安全仍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 “美国加快调整军事部署,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能力。美日强化军事同盟,推进军事一体化。日本谋求修改和平宪法和行使集体自卫权,军事外向化趋势明显。朝鲜试射导弹,进行核试验,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更趋复杂严峻。”同时,“台湾当局实行激进‘台独’路线,加紧通过推动所谓‘宪政改造’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海及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美国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反对‘台独’的立场,但是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先进军事装备,并与台湾加强军事联系和往来。少数国家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对中国的战略防范与牵制。周边复杂而敏感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仍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影响。”

美国专家对中国军事实力的判断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前一个方面关注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或潜在增长。冯德威说,如果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展顺利的话,(这里强调“如果”),人民解放军就会成为东亚在美国之后最强的一支军队。而且今天它很可能也已经接近这样的实力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加上中国的经济实力, 将使中国有潜力(这里强调“潜力”)首次改变亚洲自二战以来的地缘政治格局。后一个方面则关注中国与美国在军事实力上尚存的巨大差距。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2003年对外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Chinese Military Power”)指出,虽然中国在进行着全面的军事现代化,但中国军队无论是在军事技术上还是军事实力上都要比美国落后至少二十年。冯德威在近日的辩论中也说,人民解放军的整体实力会得到空前的提高,但中国不会赶超美国。

但同时,史文也指出,中国军力不需要达到或赶超美国的水平来构成尤其是台湾问题上的地区的“潜在”危险因素。中国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针对台湾的军事实力的增长,有可能造成中国领导人误判(miscalculation),从而倾向于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因此,美国政府担心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会导致中国倾向于把武力付诸行动,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强兵不意味着一定就会黩武。冯德威也说,“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本身不能对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一个国家的军事政策与政治意图才有可能对其它国家造成威胁。换言之,我们对人民解放军实力的考量只是技术上的考量,而解读中国的军事意图其实才是关键。”

与对实力的估测不同,对一国意图的揣测因为更加主观而更有难度。对中国军事意图的解读也向来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看法以及在两种极端之间的不同程度的立场。但美国大部分的中国问题专家都能够透过带有极端的意识形态色彩、妖魔化中国的媒体报道,至少认为“中国的意图并不明了”,或者像冯德威表示的,“中国唯一有可能在严格的军事意义上有进攻意图的,就是台湾问题。”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则在辩论开场白中指出了美国人在分析中国的意图时经常疏忽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经常被疏忽的是影响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安全环境的历史背景。单是在当代史上,与中国发生过武力冲突的国家就有日本、美国、韩国、印度、前苏联,还有越南。大部分美国人看不到这些历史背景,但其实这些历史背景直接影响着中国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安全需要。其次,美国人经常容易忽视影响中国国防政策的外部因素,比如美国的国防政策。中美两国关系不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双向的互动关系。“比如,我们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上在做些什么?中国人对我们的这一行动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最后,“我们时常异想天开:我们设想中国——花费了这么多努力终于走上了经济繁荣的中国——热衷于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不惜将自己30年的经济发展毁于一旦。”

芮效俭说:“我们总说中国军事开支太大,而没有人甚至操心多大算‘太大’。而对于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漫长的陆海国界,以及有着与多个邻国都有过武力冲突的历史背景的中国,军事开支多少才算合适呢?我们说不出多少算合适,我们就不能评判多少算太多、多少算太少。”此外,“我们批评中国军费开销太大,但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数字,中国的军费开支只占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的一半。这些国家只是欧盟的一部分,人口是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边境也没有立即的威胁,而我们说他们的军费投入太少,中国的军事开支太多。”

认知与后果 (Perceptions & Consequences)

那么,美国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呢?

首先,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沃尔茨提醒道,美国关注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并不等于美国和中国将来就一定会发生冲突。冯德威也认为,我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不应该感到恐慌。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

其次,中国的日益强大与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之间的矛盾必然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挑战。史文指出,美国向来认为美国在西太平洋处于军事控制地位是确保东亚和平稳定的关键。而中国经济的增长必定带来中国对外部资源(如能源等)的需求的扩张,从而带来中国的利益的范围的扩大;中国捍卫自身的利益就需要扩张它的海军实力,从而在西太平洋挑战美国。这就提出两个问题,即一:中国如何定义自身的长远利益;二:美国如何改变自身立场来适应中国的强大的问题。

芮效俭认为,“正如许多分析家认为的,中国的强大使它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在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方面挑战美国的国家。但中国军事实力增长的后果如何,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美国)与中国发展怎样的关系。如果我们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中国的强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但如果我们一味地敌对中国,中国的强大才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史文也指出,不幸的是,美国许多对于中国的军事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常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或难以启齿的政治目的;许多具有煽动性的扭曲事实的新闻报道都缺乏最基本的政治常识:这些对中美关系都有害无益。

史文建议,中美应就东亚安全问题提早进行磋商,以沟通双方在西太平洋的战略目标、战略利益和战略要求。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上的军事战略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中国不是苏联。中美之间只要多沟通、多协商,中美关系就必然不是零和游戏。中美可以通过沟通各自的意图来减少对方所感知到的威胁。换言之,就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都应该尽量使对方对自己的意图而不是对自己的实力做反应。这需要中美之间更高层次的对话与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更多的信任。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