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来自印度的冲击——变化中的中印关系权势结构

自印度晚中国13年开始实行经济开放起,印度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伴随着其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印度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拉近以及印度在东南亚的积极的外交姿态,都在改变着中印关系的权势结构。中国采取了一方面拉拢一方面制衡的双重战略来应对印度的崛起。作者建议中国的政策规划者要充分将印度纳入自己的战略考量,在中印边界谈判问题上,准备好印度将可能持更强硬的立场;印度也可能努力为实现自身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中美之间纵横捭阖。

发表于 2007年3月6日

最近,中印关系的权势结构正悄然经历着变化。印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都有显著的提高。近期印美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便是例证。尽管中国的国力在许多方面仍领先于印度,印度在对华交往中却在寻求回归50年代双方势均力敌的状态。

印度在1962年战争中,被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强邻中国打败,此后几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国际影响力也更强。中国日益崛起,影响力与日俱增,印度却大大落后了。然而,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印度晚中国13年,于1991年开始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逐渐壮大了经济实力。1998年,印度进行了核试验,提升了国际地位,跻身成为“核俱乐部”的一员。对于中印权势结构的变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印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最近的《美印核协议》就是这个新纪元的最好标志。尽管印度明确表示不会做美国的跟班或制衡中国的工具,但是对于美国声称的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一个主要大国”的豪言,中国还是在审慎的揣度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含义。

印度对发展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积极。印度的“东进”,得到了日本的支持。日本担心中国在亚洲影响力的提高,与印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强调共同的民主价值观。美国最近也在努力拉拢印度加入美日澳海军合作项目。此外,一些东南亚国家,为防止中国在该地区成为独大的势力,也在竭力发展其与印度的关系。印度经济的崛起使印度具有了空前的吸引力。

中国采取了双重战略来应对印度的崛起。其一,努力发展中印关系,以实现两个目标:1、从印度的经济繁荣中获益2、防止印度成为美国的盟国。理由很简单,只要中印联系紧密,印度从中获益,他就不会采取反对中国的姿态。中国也很明了印度具有采取独立外交政策的传统。此外,中国也很注意在多边动议中拉上印度,如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是观察员)和新近的中印俄三边论坛。

其二,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和制衡强大自信的印度崛起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些措施是为了保证在中印关系中,中国能够始终占据上风。

首先,中国正在扩展其在印度洋及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通过援助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缅甸建设港口,中国试图增强其在印度洋的海军力量。此举被印度称为“珍珠链”战略(“string of pearls” strategy)。

其次,中国对于印度在东南亚和东亚日益活跃的外交活动已开始进行牵制。印度的“看东方”政策(Look East policy)使得印度与东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印度在努力争取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东亚峰会的成员,也与东盟建立了积极的伙伴关系。日本和新加坡支持印度参与到这些论坛中来,但中国和马来西亚至少在现在还不希望这些论坛成员国数量的扩大。

第三,中国进一步强化了与印度的西部邻国巴基斯坦的经济和军事联系。美印核协议签署不久,中国就承诺将与巴基斯坦在民用核能方面开展更进一步的合作,要为巴基斯坦建设四个新的核反应堆。中国还与巴基斯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 (巴基斯坦曾拒绝与印度签署此种协定)。中国还帮助巴基斯坦建设交通网,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Gwadar port)与中国的西部省份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中国还加强了与印度的其他邻国的联系,如尼泊尔、孟加拉和缅甸。除了为这些国家修路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中国也加强了与这些国家的交通联系。中国还增加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中国不能再无视印度的崛起。中国的政策规划者必须将印度纳入自己的战略考量。印度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在显著的提高,印度的崛起也必将影响中国对印度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在中印边界谈判问题上,印度也将拥有更加强硬的立场。如果印度试图在中美之间纵横捭阖,从而实现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最大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也在意料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从现在开始就要准备好应对来自印度的冲击了。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