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中国经济近期展望

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在美国经济放缓、可能的通货膨胀趋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近期将受到哪些影响,未来发展又如何?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著名中国经济研究学者盖保德(Albert Keidel)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对中国经济近期的发展形势作了分析与展望。

作者 雅平 王
发表于 2008年5月1日

2008年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在美国经济放缓、可能的通货膨胀趋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近期将受到哪些影响,未来发展又如何?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著名中国经济研究学者盖保德(Albert Keidel)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鲍泰利(Pieter Bottelier),对中国经济近期的发展形势作了分析与展望。

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在美国经济发展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上,许多经济学家各执一词;有些认为影响不大,有些却认为影响巨大。盖保德认为,“就中国的经济产出与对中国的经济产出的需求而言,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着混合的效应的,”“总体上影响会很小。”鲍泰利也认为,“在全球经济不出现大规模衰退的情况下,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很有限。”

美国经济放缓的最直接影响是美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的减少。而据鲍泰利所言,出口市场的进一步多样化能够帮助减少对美国出口需求的依赖,从而缓解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压力。鲍泰利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的价值总量占中国总出口量的比重近年来已经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而与此同时,中国向欧洲、中东、拉美与非洲地区的出口比重则有了显著的增长。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出口市场在明显地多元化。

盖保德的“影响不大”的结论则是基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内需而非出口推动的”这一判断而得出的。盖保德早对这一判断作出过严密的论证;美国研究中国经济的主流经济学家,包括瑞银(UBS)亚太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与鲍泰利,都认同这一判断。盖保德指出,以2007年为例,由内需推动的经济增长在11.5%的增长比例中就占9.5个百分比。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增长结构下,美国经济放缓即使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十分有限。

此外,盖保德还指出,美国经济衰退有可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机遇。“美国经济影响下的可能出现的全球经济放缓,有可能带来能源、金属、机械技术,甚至高技能劳动力的价格的下降。”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的行业进行顺利地转轨。

关于中国将受到美国经济衰退影响的具体行业,两位专家均指出,一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劳动密集的出口加工行业,将受到最沉重的打击。不仅由于美国进口需求的降低,而且由于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能源成本的提高与人民币的升值等因素,广东省、浙江省已经纷纷出现一些低端产品加工工厂被淘汰的现象。一些制鞋、制衣工厂,甚至电子加工工厂都被迫迁移到内地如安徽、湖南等地,或越南等国家。两位专家都认为这些“短痛”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辟清了道路。竞争的加强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并激励存活下来的企业提高效率、进行创新。

出现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但仍应保持警惕

对于中国前期出现的一些物价上涨现象以及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美国专家的看法仍存在分歧,而分歧的关节点主要在于这些通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胀现象是由食品供应问题造成的,因此也将随着食品供应问题的解决而消失;有些人则认为,目前的通胀现象是由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并最终可能带来全面的通货膨胀。盖保德和鲍泰利都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食品与能源供应的问题是造成目前通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盖保德在他最近即将出版的《政策咨询》中提出了看待目前“通胀”现象的另外一个视角——即“依据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来判断价格的变化”。盖保德指出,目前的通胀现象都是依据“同比”数据,即与前一年同月的数据进行比较。“同比”数据有一点缺陷,即它还包含了该年一年中的所有其它时段发生的变化。“环比”则是按月进行比较,如今年4月与5月;“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则去除了月与月之间的季节性差异。依据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来判断价格的变化,也因此更细微、更具体。

通过环比比较的方法,盖保德发现,去除季节因素的按月价格只有在2007年6、7月两月与2008年1、2月两月(后者与雪灾同时),出现了涨动。其他月份均没有明显涨幅或甚至稍有下降。因此,依据这些数据,盖保德结论认为,“很难说中国目前出现的是货币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展望未来几个月的经济走势,盖保德说,如果今年春季或夏季出现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我们便很可能看到全球食品与能源价格走向平缓,中国的同比价格数据也很可能有所回落。到时候,中国便成功地避免了一场通货膨胀危机,并且实现了食品价格与能源价格的相对平稳地增长。较高的食品价格有利于刺激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较高的能源价格鼓励人们节约能源并为寻找替代能源制造更强的动机。因此,二者都对中国有益。

但同时,中国政府也应密切关注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警惕由人们的预期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盖保德在这方面建议政府实行“储蓄保值制”,即通过保证人们存在银行里的钱的价值会“只增不跌”,来提高人们对银行储蓄的信心。

地震对食品价格将造成进一步压力 但同时有积极因素弥补经济增长


鲍泰利指出,四川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除了在人员上的惨重死伤外,四川还在这次大地震中损失了超过50万只(头)家禽、牲畜。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打击国内已经出现的食品供应问题,对已经上涨的肉蛋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升压力。其次,四川省出产全国10%的大米。地震发生后,由于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堵塞河道,一些农田的灌溉出现问题,因此难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从而对大米与小麦的价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此外,地震中的房屋倒塌本身就是资本的流失。目前估算的重建成本约需200亿美元。

但同时,灾区重建中的建筑投资、重建物资的销售又都会弥补地震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地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不会很大。”(盖保德)

更重要的是,盖保德强调,地震后的抗灾工作不仅向中国人民,而且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有效的管理能力。尤其在奥运会前夕批评中国的声音越来越密集的背景下,中国政府的威信在国内外的树立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