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8年6月在美国安纳波利斯落下帷幕,美国总统竞选的初选阶段也宣告结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贸易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三位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持不同立场的贸易专家,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做了分析与预测。这三位专家分别是:麦凯恩的贸易政策顾问、罗德学院教授特蕾莎•格兰姆(Teresa Beckham Gramm),奥巴马的支持者、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外联部主任舍尔曼• 卡兹(Sherman Katz),和由于新闻人身份不能持公开政治立场但在初选中投了希拉里一票的《国家杂志》(National Journal)国际经济方面的专栏作家布鲁斯• 思徒克斯(Bruce Stokes)。
首先应该清楚的一点,也是思徒克斯在采访开始便强调的一点,即“无论是奥巴马还是麦凯恩,两人都还没有阐述出一个详细的贸易政策。两人都在这里或那里提到过一些观点、立场。但系统的贸易政策还都没有成形。”
奥巴马:有“保留”的自由贸易者?
在贸易立场上,奥巴马经常被人攻击为“表面的自由贸易者,实质的贸易保护者。”在贸易问题上,奥巴马比麦凯恩表现出了更多对劳工利益与环保标准的关怀。他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持批评态度,建议与加拿大、墨西哥重开谈判。他与希拉里一同支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舒默法案(Schumer-Graham bill)。此外,他还反对布什政府正在推进的与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麦凯恩的贸易政策顾问特蕾莎•格兰姆说,“我本人不太相信奥巴马是一个自由贸易者。”她指出,奥巴马与工会的联盟使他可能为了保护工会或特别产业的利益而选择限制自由贸易。环保标准也通常被特殊利益集团所利用来作为限制贸易的借口。
卡兹与思徒克斯则不同意这种看法。思徒克斯评论说,“‘贸易保护’一词须慎用。奥巴马对贸易持批评态度,这一点没错。他看到我们现行的贸易体系的问题并努力予以改正。但这与‘贸易保护’完全是两个概念。”卡兹也说,奥巴马仅仅是更能理解普通美国老百姓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的忧虑。他进一步解释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来自美国内部的经济问题。高失业率、高额的医疗费用、脆弱的医疗保险制度、教育研究经费的减少等等问题,都使得普通美国人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失去了信心。奥巴马对工人福利等问题的关心并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而恰恰是从美国老百姓的立场出发,通过解决他们的忧虑,向他们证明他们也可以从自由贸易中得到好处,来使大部分美国人加入到自由贸易者的行列。
在具体的贸易条约中,卡兹指出,奥巴马所支持的保护工人利益的条款也并不极端。例如,奥巴马所支持的与秘鲁的贸易协定中加入了保护工人基本权利的内容。工人的基本权利由1998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时制定的《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简称《原则宣言》)所规定。这项《原则宣言》是由包括美国在内的一百多个国家签字通过的。《原则宣言》规定工人的基本权利包括工人组织成立工会、实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平等的劳动机会和待遇,以及废除强迫劳动和消除童工劳动。“因此在贸易协定中包含这些已由国际承认的工人基本权利,并不为过。”(卡兹)
思徒克斯还指出,即使单纯从利益上来讲,民主党筹款也并不完全来自于工会组织。民主党筹款还有大部分来自于好莱坞、硅谷和华尔街,而这些都是非常国际化、力主支持全球化,和主张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势力代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民主党候选人未来的政策取向。
麦凯恩:政治上的强硬立场是否将影响其对华贸易政策?
麦凯恩热衷于建立“民主国家联盟”,主张世界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国际体系;他也由于人权问题,宣布将拒绝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还直言:在中国实现政治自由化以前,中美关系只能是基于阶段性的共同利益,而非共同价值。思徒克斯说,他不认为奥巴马或者麦凯恩是“骨子里敌对中国的政客”。但基于麦凯恩成长在那个恐惧 “红色中国”的冷战年代,加上他的一些出于新保守主义的针对中国在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一些防范,“相比较在政治问题上,他有可能会比奥巴马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
那么,麦凯恩政治上的强硬立场是否会影响其对华贸易政策?特蕾莎•格兰姆驳回了这一疑虑。她认为,从麦凯恩在美国国会的投票记录和他过去的言论来看,麦凯恩无条件地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是一贯的。“他不认为贸易限制是实现外交目标的有效工具。他把对华实施贸易惩罚措施比作‘谋杀-自杀的死结’(murder-suicide pact)——从贸易上惩罚中国无异于惩罚自己。”
几个中国关心的贸易问题
两位总统候选人在多哈回合、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人民币汇率,以及中国在美国投资的具体问题上持怎样的立场?更重要的,在国会由民主党控制、众议院由“强力反华”的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领导的政治局势下,两位候选人一旦当选总统将面临什么样的不同阻力并将如何推行其立场?三位专家分别就具体的贸易问题进行了分析。
多哈回合
对于多哈回合谈判能否完成,卡兹与思徒克斯都不抱乐观态度。卡兹指出,目前OECD国家与巴西、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还在农业与工业产品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他认为,“多哈回合很可能在美国总统就职初期进入一段‘冬眠’时期。”他希望如果奥巴马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奥巴马能够通过解决美国的内部经济问题,来争取美国民众对多哈回合的支持,从而促成多哈回合谈判的完成与美国国会的通过。
思徒克斯同样认为多哈回合很可能在短期内不能完成,但他认为一个共和党总统将比一个民主党总统更积极地推动这一进程。他指出,“美国总统就职后的前六个月基本上是重要职位的委任和适应阶段,2009年的下半年欧洲也会忙于同样的事情。因此,多哈回合在2009年完成是不太可能了。”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由于多哈回合作为共和党的政治遗产之一以及麦凯恩一贯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他比奥巴马有更多的政治动机来推动多哈谈判进程。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三位专家都认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会继续。思徒克斯指出,由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共和党的政治遗产之一,麦凯恩将毫无疑问地把它继续下去。而一旦奥巴马当选,他很可能尝试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行一些改变,以使之更加有效。“不过最终结果可能还是一样——成果有限,但会是两个经济大国间一个必不可少的交流平台。”卡兹也认为奥巴马可能会尝试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
人民币汇率
思徒克斯说,虽然奥巴马曾经宣布他支持舒默法案,但舒默法案已存在多年,却从来没有被投过票。原因很简单:没有人希望它会被通过。思徒克斯认为,即使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他也非常不可能去主动推进这一法案的通过。他也许会支持国会通过一定的立法对人民币施压。
格兰姆指出,在美元如此脆弱的情况下,敦促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是一个巨大的讽刺。麦凯恩会希望人民币升值到一个自然平衡的水平。但从他的投票记录与言论来看,他不可能支持通过贸易限制来压迫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
中国在美国投资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向美国投资成为了一个敏感的问题。卡兹指出,中国向美国投资当然符合美国的利益,但这是一个新现象,需要给美国人时间来适应并克服对“不可知”的恐惧。
思徒克斯则比较了日本企业进入美国投资的过程。日本一开始进入美国投资时同样招致了大量的反对之声。但这些反对之声随着日本企业为美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被逐渐平息了。可是,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中国来讲难度更大,因为当丰田在美国建厂时,美国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比日本工人的工资要低,而几乎没有任何行业的美国工人的工资要比中国工人的工资低。但中国企业至少可以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做到至少不减少美国工人的就业机会,并理解高端技术的军事企业的敏感性。
麦凯恩与奥巴马的贸易政策:对中国的意义
随着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于2008年6月在美国安纳波利斯落下帷幕,美国总统竞选的初选阶段也宣告结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的贸易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三位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持不同立场的贸易专家,对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贸易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含义做了分析与预测。
作者 雅平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