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中国增购美国国债及中美两国经济的根本不平衡问题

美国财政部每月公布的《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报告》显示,2008年9月中国超过日本而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从9月开始,中国保持着美国国债最大海外持有国地位且持有量持续上升。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加深扩大的背景下,对于中国要不要、会不会增持美国国债的问题,中美两国国内存在着对立的看法。在纷繁的观点中,《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和卡内基高级研究员盖保德(Albert Keidel),以对中国增持美国国债以及其中隐含的中美两国各自与之间的经济不平衡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者 雅平 王
发表于 2009年1月1日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加深扩大的背景下,对于中国要不要、会不会增持美国国债的问题,中美两国国内存在着对立的看法。

美国财政部每月公布的《海外持有美国证券情况报告》显示,2008年9月中国超过日本而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国。从9月开始,中国保持着美国国债最大海外持有国地位且持有量持续上升。去年9月、10月和11月(本文截稿时最新数据)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分别为5870亿美元、6529亿美元和 6819亿美元(见http://www.treas.gov/tic/mfh.txt)。

美国国内有一些人担心,中国过多持有美国国债会导致美国经济过于依赖中国,且担心中国将来会以此为砝码向美国提条件。美国另外一些人则担心中国不再增购美国债券,导致美国巨额的经济刺激方案缺乏资金支持,不利于美国经济走出低迷。后者集中体现在1月8日《纽约时报》头版文章《中国对美国债券失去胃口》一文中。

美国国内对中国不再增购美国国债的担忧有两种。一种猜测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放缓甚至缩减会降低中国购买更多外国债券的能力,即“能不能”的问题。另一种则担心中国将越来越不情愿购买美国国债,即“要不要”的问题。

中国国内的争论则集中在“要不要”增持的问题上。反对增持的人或看到增持美国债券的风险,或认为在中国经济也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中国应把更多资金留在国内而非国外。支持增持的人则看到美国经济尽快恢复对中国也有利;同时,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也使得中国不能大幅度抛售美国债券。

在纷繁的观点中,《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和卡内基高级研究员盖保德(Albert Keidel)。两位都是资深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

中国的外汇储备额

在“能不能”增购美国债券的问题上,美国国内的担忧主要来自于对中国外汇储备将放缓甚至停止增长的预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仅增长了400亿美元,而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季平均增长量为1260亿美元。1月8日的《纽约时报》文章中援引的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Fitch Rating)的预测认为,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将只增加1770亿美元,远低于2008年增加的4150亿美元。

拉迪指出,“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原始数据,但这些原始数据也仿佛是一个黑箱子,我们不清楚它的内容的流入与流出。”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在同时起着作用,比如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交易(SWAP),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变化等,这些因素对中国外汇储备额的大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货币互换交易项目的公布通常具有延迟性,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是不被公开的。这就导致经济分析人士对这些因素的把握或存在信息上的延迟、或存在信息上的缺乏,有些“盲人摸象”的意思。

即使是基于这样的困难,两位专家也都一致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并不会放缓。为此,两位都援引了中国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贸易盈余额——1150亿美元,占2008年全年贸易盈余总量(2950亿美元)的40%之多,为史上最高。而大家都知道贸易盈余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来源。此外,拉迪在近期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对外部盈余失去胃口了吗?》的文章,在详细分析了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证明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至少不会在短期内放缓。

投资选择与政治选择

在“要不要”增购美国债券的问题上,盖保德认为,“由于美国政府与美国经济的实力,美国国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之一。”因此,“即使单纯从中国在贸易与国际金融活动中的利益角度来看,投资美国国债也是不错的选择。”拉迪还提到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的价值一直在上升。

在政治意义上,中国需要维持与美国的良好的外交关系。拉迪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留下‘负责任的大国’美名的中国,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当然也不会愿意背负‘沉船者’的恶名。”他注意到,虽然中国国内有个别人对增持美国国债表示了质疑,但中国官方从未做出过类似的言论。

此外,两位专家也都提到了美国国债以外的其他投资选择,并结论出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的投资选择其实并不多。

对中国的期望值是否过高?

拉迪表示,中国不仅有能力增购美国国债并能从中获益,美国也需要中国支持它的债务。他解释道,一国的资金储备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两种平衡。美国的外部失衡是由它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造成的。虽然近两年来美国的贸易赤字在缩小,但赤字依然存在,因此需要一个外部的贷款者来支持这一赤字。具有丰富外汇储备的中国就自然扮演了这样一个贷款者的角色。

拉迪解释,美国国内一些人担心中国停止增购美国国债,是因为一旦美国国债找不到买家,就需要提高利率以吸引买家。在美联储不断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被迫提高利率显然与美联储刺激经济的政策背道而驰,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

盖保德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不担心中国不继续增购美国国债,因为“美联储可以通过增发美元,来吸纳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而在危机爆发,众多银行面临倒闭,资金流动结构在经历重大变化的目前情况下,发行更多的美元不一定就会导致美元贬值。”他指出,实际上美联储目前也是这样做的——美联储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远多于中国的持有量。因此,盖保德认为,美国并不需要向中国大举借债来资助其经济刺激方案;美国完全能靠自己来周转资金完成这一刺激方案。

根本上的不平衡


两位专家都认为中美两国需要纠正其各自与之间的根本上的不平衡问题。但就调整人民币汇率能起到的作用上,两位专家持有不同的看法。

盖保德认为,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需要大幅度降低其贸易顺差额。他建议中国通过增加进口来达到这一目标。具体措施包括放松一系列非关税贸易壁垒,及加快允许外国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的进程等。他认为,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差异以及各自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等深层原因造成的。因此,改变价格机制,即调整人民币汇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平衡问题。

拉迪则从中国经济转型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需要从根本上把支持制造业与出口行业的政策导向转到支持服务业与刺激消费上来,从而从根本上纠正内部的不平衡问题,同时也起到纠正外部不平衡,即降低贸易顺差的作用。他指出,中共中央早在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但优惠制造业与出口行业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或改变甚微——过低的人民币汇率、过低的能源价格,与过低的贷款利率,都对能源集中、资本集中的制造业与出口行业有利。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7年3月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用“不稳定的”,“不均衡的”,“不协调的”,和“不可持续的”等词来形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实际上也是在指这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拉迪说,“中国的决策者们很清楚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在哪里,只是可能由于种种政治阻力不能使相关的政策到位。” 受惠于现行政策的群体,主要是制造业与出口企业,是反对政策变化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企业中的职工就业问题也是国家政策改革的首要顾虑。

同盖保德一样,拉迪认为巨额的外贸顺差对中国经济有着种种的危害:阻碍经济转型,抑制服务业的发展,不利于刺激内部消费,从而不能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等等。拉迪认为,改变有偏向性的政策有待时日,而大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却能在平复巨额外贸顺差方面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