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总统本周将对亚洲进行自他入主白宫以来的首次访问。他将消除美国的亚洲盟友们的疑虑:尽管最近战事连绵,经济陷入困境,但华盛顿并没有忘记它们;美国要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在最新一期的《问与答》中,裴敏欣就奥巴马的此次亚洲之行接受了采访。
可以得到论证的是,奥巴马此行最重要的一站将是中国。“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对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包括气候变暖和经济失衡,是至关重要的。但就其本身而言,这还不够。”裴敏欣说,“只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中美两国集团(G2)会谈会吸引媒体的关注,但并不能对解决世界上的诸多重大问题提供多少指导。”
问:奥巴马访问亚洲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亚洲之旅的亮点可能是什么?
答:奥巴马总统首次出访亚洲的最大目的,是给美国在亚洲的盟友和朋友们吃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美国仍将介入该地区的事务。奥巴马的访问将强调两件事:亚洲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极具重要性;美国承担着维护亚洲的和平与繁荣的责任。
奥巴马还将凭借其强大的个人魅力,直接吸引他所到访的亚洲国家的人民。一个曾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相当一段时光的世界性的、富有感召力和远见卓识的领导人的形象,应该对恢复美国在亚洲的威信产生奇效。
奥巴马此行的亮点,可能是11月14日至15日在新加坡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以及他对日本和中国的访问。在新加坡,他将会见亚洲各国的领导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是初次会晤奥巴马。奥巴马将在他到访的第一站——日本,重新确认长期存在的美日联盟,安抚日本的焦虑:美国不会允许美中关系为华盛顿与东京的关系蒙上阴影。
首次访问中国期间,奥巴马将与中国领导人进行接触,就重要的双边问题,包括贸易、气候变化和地区安全,进行实质性的交谈。尽管官方东道主会对他在华期间的行动加以限制,但人们可以期待的是,奥巴马真诚地试图与中国人民进行接触。在中国国家电视台上实况转播奥巴马的演讲,并对其进行同声传译,将成为他此次中国之行的真正亮点——如果它确实发生的话。
问: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答:对该地区的考察显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正在下降,而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则正在上升。显然,影响力的大小是很难准确地衡量的,但是,如果将中国与其亚洲邻国之间频繁的高级别交流同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这种交流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中国显然占据着优势(这主要归因于中国与这些国家毗邻,且对亚洲予以重视)。
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之所以下降,部分归咎于华盛顿的疏忽或失误。对亚洲而言,1997年至1998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次重大事件,但美国却不曾采取什么措施来支撑该地区的金融体系。相反,中国则向一个地区性的货币互换计划调配注入了数十亿美元,以稳定该地区的金融体系。在小布什时代,美国的高级外交官经常缺席该地区的多边论坛,令许多实际上渴望美国继续介入该地区事务并抗衡中国的亚洲领导人感到失望。
尽管如此,美国仍然是亚太地区最具实力的角色。它与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保持着稳固的安全联盟关系。它的第七舰队为该地区提供了安全与和平。同时,美国的市场吸引着亚洲出口商品的最大份额,这才是亚洲如此热切地期待奥巴马来访的最重要的原因。
问:在中美恢复邦交关系30年后的今天,奥巴马总统称,两国关系“像世界上任何双边关系一样重要。”这种关系有多健康呢?
答: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前,中美两国的关系是稳定的、互利的、成熟的,但并不是完全健康的。尽管中美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共同的利益,但两国一直不能应对一个真正健康的双边关系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
两国的经济政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失衡,表现为中国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贸易和财政赤字的鲜明反差。这种失衡对两国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前景构成了威胁。在政治上,中国的一党制与美国的民主制之间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华盛顿和北京在求同存异的指导下明智地进行了多项合作。
然而,政治体制上的差异并不只是理论上的。它是两国之间互不信任的根本原因。用地缘政治的术语来表述就是,这种怀疑意味着中国和美国都不能确定对方的长期战略意图。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所谓的战略对冲:中国采取行动以预防未来中美关系恶化的可能性,而美国也如法炮制。这显然不是一种完全健康的双边关系应具备的特征。
问:中国和美国有时被称为G2(中美两国集团)。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的合作对解决跨国威胁——包括气候变化、经济危机和核不扩散,是必要的或足够的么?
答:只包括美国和中国的“G2”的提法吸引了媒体的关注,但并不能对解决最重要的国际性问题提供多少帮助。中美两国间的合作对应对全球性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和经济失衡,是至关重要的,但就其本身而言,仅有这两个国家是不够的,还有许多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欧盟和日本。
事实上,我甚至不能确定中国人自己是否喜欢“G2”这种提法。当然,这提升了中国的重要地位,但这种地位也有着不菲的标价:中国将不得不肩负新的、代价高昂的国际责任。当前,中国领导人选择了一种更为务实的战略:他们愿意在两国利益交叉的领域(比如消除朝鲜核武器的计划)与美国合作。但是,在那些与他们的利益没有干系的领域(比如解决西方与伊朗在核计划问题上的僵持),他们就不大乐于帮助美国了。
问:中国的崛起常常反映在其军事能力的提高上。在奥巴马任期内,美国和中国会加强军方的关系么?这种关系会面临什么样的障碍?
答:军界关系是中美关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奥巴马政府可能会给这种薄弱关系注入新的动力,以期中国和美国的军人对彼此树立更多的信心。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已经显露:最近,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一位副主席访问华盛顿期间,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接见。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也接受了访问中国的邀请。所以,五角大楼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的合作将会有所加强。
但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依然存在。过去,彼此间的不信任导致这类交流难以取得成果。特别是中国军方没有显示出足够的互惠的诚意,几乎不让美国军方接近其军事设施。这令华盛顿难以相信中方真的对建立相信和提高透明度怀有兴趣。当然,美国国会也向中国军方设置了重重关卡。所以,只要根本性的战略猜疑不消除,中美之间的军事关系就将难以得到加强。
问:美国是中国商品独一无二的最大的进口国,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双边贸易和中国的货币——人民币,会成为奥巴马访华期间和今后几年的主要话题么?
答:双边贸易将是奥巴马总统和他的中国东道主之间的谈话内容的一部分,但是他可能回避汇率政策这个敏感的话题。公开与中国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对峙是不明智的,也是没有结果的,只会破坏这次访问的气氛,而不会改变任何事实。
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未来不会重提这个话题。事实上,只要双边贸易严重失衡的现象继续存在,并且经济学家相信人民币估值偏低,那么,中国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政策,就仍将是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容易引起争论的贸易问题。
问:达赖喇嘛2009年10月访问华盛顿期间,奥巴马曾拒绝与他会面。此举被视为意在向北京示好。人权问题会影响美中关系么?华盛顿对西藏和新疆地区长期存在的民族关系紧张局面会作何反应?
答:人权问题过去常常在美中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现在不是这样了。这种变化不仅归因于中国人权状况的显著改善,而且归因于华盛顿做出的明智决定:不让人权问题为关系到美国切身利益的其它重大问题(即贸易、气候变化和地区安全)投下阴影。
公平地说,这不是奥巴马总统做出的决定。他的政府仅仅是明确和公开地延续了上届政府的这一政策转变。小布什总统在他执政白宫的大多数时间里,没有强调中国的人权问题,尽管他的确会见过达赖喇嘛。
鉴于中国对外界对其西藏和新疆政策的批评十分敏感,奥巴马政府可能会小心行事。在西藏问题上,华盛顿的政策是鼓励中国尊重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宗教自由和民族自治。美国政府反复和公开地呼吁北京与达赖喇嘛进行善意而真诚的谈判。令人遗憾的是,美国这一不具有真正压力的劝告,对北京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美国在新疆问题上的立场甚至更为微妙。它没有呼吁中国保持克制态度和尊重人权,常常避免直接批评中国的新疆政策。迄今为止,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还没有给美中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华盛顿在这个问题上的温和态度也没有令北京不满。
问:美国和中国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有意义的协议么?
奥巴马此次访华不会达成这样的协议。中美双方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分担财政负担方面相差悬殊。尽管中国确立了减少其碳排放的宏伟目标,但它拒绝接受对碳排放施加的强制性限制。
中国还坚持要求,富裕的发达国家每年至少舍弃1%的GDP,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其碳排放量。对美国而言,这意味着每年要单独拿出1400亿美元,用于对外国进行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援助。这个动议不会在美国国会得到顺利通过。同时,只要美国国会不通过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议案,中国也不可能松动其立场。
问:2012年,胡锦涛主席将届满卸任。美国和台湾都将举行总统选举。届时中国的变化和美国的选举会对中美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继2008年的台湾总统选举后,海峡两岸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但是台北的新任领导人可能会改变这一轨道。台湾将会如何影响美中关系?
答:2012年中国领导人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美国领导人的变化,将不会对两国的双边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但是中国不在这些问题之列。在北京,中国领导人将继续把同美国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视为他们最重要的外交目标。所以,中国的对美政策是具有延续性的。
相比之下,台湾的情况更难预料。目前,支持独立的民进党似乎不大可能重新赢得大选的胜利,但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台湾将会再次造成美中关系的紧张,因为民进党上台后会摒弃目前国民党政府的调解立场,对北京采取对抗性的政策。
奥巴马在亚洲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客座高级研究员、克莱蒙麦肯纳学院讲座教授裴敏欣发表了一篇问与答文章,分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亚洲之行的目的、亮点,亚洲力量格局的演变,中美关系的现状,奥巴马政府在人民币汇率、西藏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奥巴马访问北京所涉及的议题等。
作者 敏欣 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