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国家之间的领导人互访应该被视为“推动性活动”(action forcing events)。即使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就像中美两国之间那样,安排一次首脑峰会也会让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官僚们着力谋求有利的会谈成果,避免摩擦的产生。现在适逢有一个看清这一过程的机会,因为巴拉克• 奥巴马总统正准备接待将于1月19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奥巴马总统曾于2009年11月访问中国。从那时起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媒体关注的焦点已从中美两国的合作转向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台湾问题、达赖喇嘛的白宫之行、南中国海的摩擦、钓鱼岛争端、美韩在黄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朝鲜发动的挑衅,以及经济和贸易问题,都是导致两国关系紧张、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中美两国的媒体和美国国会内部充斥着“相互的战略性猜疑”。
然而,奥巴马总统于2010年中期向胡锦涛主席发出了访美邀请。这为两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善关系创造了前提条件。尔后,副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伦(Tom Donilon)和国家经济顾问劳瑞•萨莫斯(Larry Summers)于2010年9月访问北京,为确保胡锦涛此次访美之行取得成功,向中方提出美方的构想。
冷眼看去,胡锦涛此行可以被视为一次相对而言意义甚微的访问——其意义仅在于,在胡锦涛最后的两年任期内给足一个面子,并为他在小布什政府执政期间首次访美时受到的粗心而笨拙的欢迎给予补偿。但是,鉴于中国目前对中美关系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邀请胡锦涛踏上白宫的草坪可以刺激他着手处理对美关系。这关系到他的“面子”,而他也乐于在对美关系方面有所建树,以便自己作为中国领导人的十年从政生涯日后得到世人的好评。这次访问成为一种“推动性活动。”
如果筹备得当,这样一次访问将为改善中美关系创造契机,否则,这将是一次难以设想或困难重重的访问。自从多尼伦于2010年夏天访问北京以来,中国显然已经认识到,继续因美国去年的对台军售而抵制美国军方,不利于中美首脑峰会取得良好的会谈成果。随后,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与中国国防部长在越南河内开会期间举行了会晤。12月初,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米歇尔•弗洛诺伊与中国军方的马晓天中将在华盛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务磋商。中方对“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在黄海进行军事演习的反对之声也有所减弱。目前,盖茨本人正计划于2011年1月初对中国进行访问。
此前,第21届中国商贸联委会((JCCT) 于2010年12月如期召开会议。中方在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作出多项承诺。与会者认为,此次会谈可能是联委会历次会谈中最富有成效的一次。如果没有即将到来的中美首脑峰会,取得这一成果是难以想象的。
2010年12月,美国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杰弗里•贝德(Jeffrey Bader)对北京进行了访问。虽然此行的主要意图是与中方讨论朝鲜问题,但他们同时也参与了中美首脑峰会的筹备工作。 这次访问看来有助于松动中方一贯采取的对朝鲜半岛上逐步升级的紧张局势不予干涉的僵化立场。
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将于2011年的第一周访问华盛顿,继续推进中美两国首脑会谈的筹划工作。据推测,他的日程包括与美方探讨两国在若干问题上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包括朝鲜问题、伊朗问题、中美之间的相互战略性猜疑、清洁能源以及气候领域的合作。他还有可能走访一些民间的中美关系观察家,以便了解他们的观点。
尽管到目前为止,各项筹备工作大致进展顺利,但修复两国关系的进程可能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在峰会结束之后的几周内保住业已取得的成绩。中美两国以往达成建设性合作关系的经验显示,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最好办法,是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两国精英人士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因此,此次中美首脑峰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或许是两国领导人引导他们各自的同事,继续推进这一改善两国关系的进程。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主席的既定接班人习敬平和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之间的互访,将是开启这一进程的第一步。
然而,不应就此止步不前。美国应该在今后一年半的时间内,向下一代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发出访问邀请。美国还应该适当地指导和培训与中方官员对等的美方高级官员,以便中美之间的高层交流能够尽可能地持续下去。打消中美两国对彼此的战略性猜疑,或至少理解这种猜疑,应该成为此次中美首脑峰会寻求的主要目标。
由于贸易前景尚未得到显著的改善,且美国(和台湾、韩国和俄罗斯)即将面临如火如荼的2012年大选,如果中美两国间的争议没有在可能的情况下得到控制和解决,那么两国的双边关系极有可能出现新的严重的倒退。为了在下一阶段长期应对中国的再次崛起和美国国内的挑战,让尽可能多的中国和美国领导人参与中美之间的高层互访,可能是美国目前所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