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本文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与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合作主办的“防止和解决台海冲突”国际研讨会中递交的论文
本文以中国发展为世界强国过程中的一些广泛问题为背景,重新审视亚洲国家对台海冲突的态度,并探寻这一冲突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未来将会产生哪些影响。为此,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根据美国的观察,中国近期对其宏伟战略所做的调整;第二部分阐述了亚洲各国对中国及台海冲突的看法;第三部分推测了如果北京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将对更大范围内的亚太地区和中国的宏伟战略产生何种影响。
显然,大陆与台湾之间爆发冲突会出于多种可能性原因,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尽管大多数中国的分析家们认为(或许他们是对的),只有在台湾永久性地分裂出大陆的势头十分逼近的情况下,北京才会对台湾动用武力。无论如何,本文所论述的台海冲突,是指那种充满了敌意的冲突——包括大规模的军事对抗行动;美国也卷入其中,代表台湾方面采取军事行动。虽然关于台海冲突的其他推测无疑也是可能的,但本文所做的分析只与这种军事冲突的场景相关。
美国眼中的中国宏伟战略
当邓小平在1978年启动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他和他的继任者们绝对无法想象,他的那些决定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的命运来说,将是怎样的一场剧烈的革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市场经济的束缚后,中国在其后的20年间经历了英国《经济人》杂志所描绘的“人类历史上最生机勃勃的财富创造的爆炸时期”。这一成就将把中国变成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强国,并且,如果中国的经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它将重新拥有其在明朝盛世所享有的地缘政治上的荣耀地位,并成为一个像美国一般的、国际体系中的真正大国。然而,这种战略所取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这已被中国在过去约20年间国力、影响力和重要性的空前增长所见证,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它未曾预料到的结果,那就是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对北京的长远目标和意图的担忧和警觉。在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和美国,这种日益增长的担忧更为具体和突出:即担心中国的持续发展会导致它在长时期内成为地区霸权,从而对可能阻碍北京前进步伐的其他亚洲国家的领土安全和政治自治构成威胁。对这种观点的强调,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新的对抗中国的均势联盟的出现。这种结果只会加剧亚洲国家在安全防御方面的竞争,并迫使北京采取它曾竭力试图避免的行动方针:即当中国集聚其综合国力的努力无法继续下去时,它的注意力不得不从经济发展转向与别国展开战略竞争。
如果要消除其他国家的这种猜测和忧虑,中国就必须对其宏伟战略做进一步的调整。显然,中国不能放弃它对提高综合国力这一目标的追求。这个目标在过去没有动摇过,今天依然坚定如昨。综合国力的提高将为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奠定牢固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现代化技术、稳定的政局和增长的军事实力共同打造的综合国力,中国将无法重展其昔日在地缘政治中的雄姿。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对其地缘政治策略进行了调整。这是很有必要的。调整后产生的新的宏伟战略目标,将确保中国持续增长的大国政治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同时,防止其他国家为对抗其发展而结成均势同盟。
自 2003年以来, 中国的知识界竭力推崇“和平崛起”之说的努力表明,中国实际上已经意识到有必要就其国力增长的影响向国际社会重新做出承诺和保证。与它在20世纪90年代的领土和沿海争端中强调自己的立场和要求的做法不同,今天的中国特别努力地向邻国保证,它是一个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合作伙伴。总体上,中国已经将精力重新放回到与所有邻国拓展贸易和开展合作上来。中国采取的另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做法是,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双边谈判,并在谈判中强调自己的实力,而代之以表达自己希望跻身于多边外交的愿望——在这种多边外交关系中(如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地区论坛等),中国自身的威力会相对而言黯淡许多。在一些十分重要的场合,中国甚至在复杂的、政治性极强的问题而举行的多边会谈中,扮演了领导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如关于朝鲜问题的“六方会谈”)。就总体而言,中国采取这些睦邻友好政策的目标是增强自己的信心,并与中国外围的所有大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在未来的亚洲,这些国家将是潜在的由美国主导的任何反华联盟的均势盟友。
北京还打破常规地安抚华盛顿,示意它“既没有打算、也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即使它谋求和平改善亚洲的环境。而在改善后的环境中,美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存在将最终变得没有任何必要。发生九一一事件之后,中国利用全球反恐战争,把自己定位为美国的伙伴,一反常态地表达了其愿意与华盛顿团结一致、并肩作战的决心。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对其宏伟战略的调整和软化表明,为了向其他国家展示其更友善、更温和的面孔,它付出了颇具匠心的努力。
亚洲地区对中国及台海冲突的看法
就一般情形而言,几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每个国家都对中国宏伟战略的调整表示欢迎。北京接受了亚洲国家对其崛起表示关注和担忧的事实,并以强调“和平与合作 ”原则的方式对此予以回应。这得到了大多数亚洲大国的一致欢迎——尽管它们仍然心怀悬疑:中国目前对和平发展的强调仅仅是一时的策略,还是事实上,为了实现其长久的、战略性的国际目标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在亚洲各国对中国的真实意图争论不休的同时,该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仍然十分乐于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与中国建立更有利可图的经贸和商业关系上,因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现代化,可以在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繁荣进程中起到发动机的作用。
这种着眼于双边经贸往来的愿望给双方都能带来益处,并减少它们对安全隐患的担忧——这种担忧无疑会损害双边关系。但是,这种愿望是以一些考虑为先提条件的。首先,几乎当今每个亚洲国家都相信中国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它们同样相信,中国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将不是轻而易举的。这两种观点都很重要,它们意味着,中国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及其艰难的发展过程,将为亚洲国家提供一个通过积极参与来影响中国发展目标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地区的所有国家 ——包括中国的潜在竞争对手(如日本、印度和俄罗斯)——现在都认为,中国应该被纳入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之中:在这个纳入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中国的羁绊,将可望促使北京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包括对台关系方面)表现得更负责任且更加谨慎;同时,这种纳入还会为这些国家提供一个从中国的发展和经济扩张中获利的机会。
因此,所有亚洲大国都乐于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以便从中盈利——尽管它们承认,这种相互依赖只会有助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但同时,它们又不希望看到一个新的霸权主义国家在亚洲崛起。显然,这种政治上的目的与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获益的目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不难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可抗拒地导致中国以强国的面貌出现。因此,目前所有亚洲国家面临的根本矛盾,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既可以让它们和中国一起富裕起来,又会最终导致中国变得比它们所希望得要更为强大。然而,任何试图通过阻挠中国与外界的经贸往来以遏制中国发展的做法,不仅将面临着以彻底失败而告终的风险,而且可能导致中国的亚洲伙伴国家变得比中国更加贫困。
为了应对这种棘手的、难以解决的两难境地,中国的亚洲邻邦们采取了不尽相同但相互补充的战略。最强大的邻国(如日本、印度和俄罗斯)谋求以“内部均势”为中心的战略,以此为工具来对抗正在崛起的中国所带来的威胁——它们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关系常常是这种“均势”战略成功的关键。较弱的邻国则纷纷效仿那些与中国为邻的亚洲大国,在与中国保持密切合作的经济关系的同时,通过欢迎这些大国(日本、印度和俄罗斯)在其所在区域内的存在、发展和积极活动, 来弥补其在战略上的微弱影响力,进而与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相抗衡——只要这些大国不过于专横跋扈,并且,不会把它们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困境一并带进来,以致引发那些大国自己与中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然而,中国的这两种邻居都认同这一观点:即正是由于所有这些“内部均势”和“外部均势”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美国对维护亚洲和平与稳定才担当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华盛顿在许多方面扮演了解围人的角色,使亚洲各国得以从与中国经济互赖中获取足够的利益,同时又不必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而遭受政治上的不利后果。
然而,亚洲各国的对华战略的成功实施,有赖于三个条件的长期存在:第一,美国必须一直保持其在亚洲地区的最强大、最有效的军事力量,以确保能够毫无问题地履行其安全方面的职责;第二,中美关系必须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不会陷入剧烈动荡的敌对状态——以至于任何一个亚洲国家都不得不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做出选择;第三,在亚洲地区内部不能突然爆发冲突——以至于引发和挑起中美之间的斗争。这将威胁到目前正在崛起的中国与亚洲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并迫使该地区的国家在危险的军备竞争中在中国和美国之间“选边站”。
不幸的是,台海冲突一直是有可能破坏上述保证亚洲国家的战略成功实施的第二和第三个条件的实例——即使我们假设,美国能一直保持满足第一个条件所指的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此外,台海冲突还最有可能破坏中国自跨入新世纪以来对其宏伟战略的调整、以及它孜孜以求地将这一更温和、更友善的战略制度化的努力。
尽管表面上,所有亚洲国家在台湾问题上都采取了令北京满意的立场,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非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实际上,它们之中的许多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是比较复杂的。在中国外围的所有亚洲大国之中,韩国眼下多少是一个在台湾问题表态上心口一致的例子。然而,日本则是在此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的最好实例。也就是说,尽管东京公开承认北京对台湾主权的声明,但实际上,它可能乐于看到当前这种台湾与大陆分裂的现状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会支持台湾实现主权独立。澳大利亚、越南和印度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可能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尽管它们都接受中国对台湾问题的正式声明,即台湾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但它们仍然愿意看到目前这种台湾在事实上独立的现状能长久地持续下去;或者至少,它们不希望自己被置身于不得不在台湾与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做出选择的境地。
因此,亚洲国家对台湾问题的真实态度,远比它们的对外声明乍看之下要复杂得多。显然,所有亚洲国家的第一愿望是,台湾的现状不要受到干扰——不仅因为那些与中国相关的问题,而且因为在许多情形下,有些重要的亚洲国家与台湾之间也存在着有利可图的经济关系。这样看来,台湾现状的无限期延续将符合许多亚洲国家的利益——也许对中国而言,同样是有利的。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无论亚洲国家的愿望如何,它们都难以掌控台湾自身在政治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台湾前政府坚持的“一个中国”的立场,向目前台湾所有主要政党主张的“一中一台”立场的转变。另外,美国的态度也很重要。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复杂的演变、美国国内政治对中国政治的划分,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在东亚的政治目标的关注,都影响着美国对台海冲突的态度。因此,这些动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触发台湾现状的改变,并迫使亚洲国家采取它们试图避免的“选边站”立场——至少,它们希望避免采取这种立场的时间能持续得更长一些。
这样一来,尽管所有亚洲国家都认为中国决心实现其强国梦,即建立强大的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军事能力,实现国家统一(或者求其次,最起码阻止台湾独立,并有可能恢复其对南中国海有争议的领土的主权),但是,大多数亚洲大国都宁愿中国放弃它的最后一个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能通过和平途径实现的话。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某些邻国希望与台湾保持享有特权的经济关系,或者,因为一个在主权上与中国分离的台湾有利于它们在地缘政治中的利益。然而,在台湾问题上,大多数亚洲国家认同,中国政府任何试图借助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计划——虽然在中国政府看来,这种意图是正当的——都会摧毁目前亚洲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的基础。这意味着,它们希望利用中国作为其自身发展的发动机的美梦也将随之而破灭。
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的后果
台湾海峡的冲突将对亚洲国家、美国和中国产生重大的影响。如前所述,不论亚洲国家私下里怎样看待中国与台湾的关系,它们都希望避免那种将会破坏亚洲地区经济合作、并迫使它们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给予支持的军事冲突。然而,如果军事冲突当真爆发了,中国的亚洲邻国们会期望美国拥有解决这一冲突的能力和智慧。在不同的亚洲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如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这往往意味着从一开始就防止台海军事冲突的发生。然而,如果这是不可能的,且美国的军事干涉出于种种原因而不可避免,那么,这些美国的盟友们的最根本愿望将是,美国迅速而有效地进行军事干涉,在无须其盟友参与或有限参与的情况下,及时遏止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盟友们无疑会陷入严重的内心冲突之中——它们必定不希望自己被卷入台海军事冲突,至少,它们绝对不希望被公开要求参加任何美国对中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同时,它们也会怀着矛盾的心情审视美国,观察它保护台湾的愿望是否真诚,以此来检测美国是否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是否言而有信。尽管促使美国对台海冲突采取军事行动的具体情况会影响这些国家在某些问题上的判断力,但基本的事实仍然是,美国向其亚洲盟友提出的任何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给予援助的要求,都会把它们置于难以想象的困境之中。对卷入这场冲突的美国的亚洲盟友来说,这将是它们经受考验的关键时刻,不仅因为美国以往在亚洲的强大势力的存在是它们得到安全保护的关键因素,而且因为它们能否在冲突结束后继续与美国保持健康、良好的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美国的要求做出怎样的回应。所以,很可能至少日本和澳大利亚会响应美国要求其对台海冲突提供军事援助的要求——尽管这种响应比较勉强。然而,根据台海冲突的发展进程,做出这样的推测也不是不合理的:美国及其盟友也许会重新评估继续保持其原有的联盟关系的价值。在此问题上,决定事情结局的关键性变量,首先是对未来中国实力增长的预测;其次,是这些联盟国家在处理不同的伙伴承担不同责任的偶发事件时,其应对能力如何。
对美国来说,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发生冲突,将对全球未来的地缘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这种冲突将立刻结束目前美国存在的争论:中国究竟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还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一军事冲突的发展进程或结束方式,还将加速美国正在推进之中的军事现代化——现在,它的重点将放在提高美国(与中国相比占据优势)的兵力投送能力、发展美国在核技术方面稳固增长的、占领导地位的能力、把美国的军事作战优势拓展到新的战场(如太空和情报战)上来。在政治层面,中国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将刺激美国在亚太地区重新打造联盟体系,促使美国吸纳更多的亚洲国家成为对抗中国的伙伴;即使建立了正式的伙伴关系,美国也会更加深信,应该在中国的外围建立更为独立的力量中心,以此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军备竞赛和政治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对经济领域产生影响:中国可能会更加难以得到重要的民用、两用和军事技术;同时,随着中国在欧洲和亚洲不同贸易伙伴的态度发生转变,中国与它们的贸易往来也将逐步收缩—— 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总之,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将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掀起新的“冷战”,并将对未来的中美关系和世界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系列现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中国自己可能认识得最清楚。任何中断中美之间、中国与亚洲各国之间正在增长的经济依赖关系并引发混乱无序的安全竞赛,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目标而言,都将是一场沉重的灾难。它将破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意味着中国整体实力的增长——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恶劣的国际环境将迫使中国更大幅度地增长其军费开支,加紧提高现代化军事能力。这种发展态势还将加剧亚洲地区的安全困境,迫使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印度甚至俄罗斯)寻求强硬的均势政策。在使一切趋于恶化的同时,这些政策将对中国继续推行其“出口带动增长”的战略能力产生重大的负作用。迄今为止,中国的这一战略对其在经济方面的卓越表现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美国发生剧烈冲突将使中国难以进入最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进而粉碎其迅速发展经济的梦想,并要求中国痛苦地转而选择另一种发展战略——后者将加剧中国国内的混乱和不安定局面,并最终导致爆发全面的国内政治危机。然而,从根本上说,一场导致亚洲地区政治、经济环境恶化的冲突——它将使中国力图以和平方式增强其综合实力、重振昔日雄风的目标面临夭折的厄运——将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阻断国际力量从欧洲向亚洲转移的进程,并推迟中国成为世界强国那一日的来临。对中国而言,这种推迟是痛苦的。
如果这些灾难会随着中国对台湾开战接踵而至——这是各方面都不愿看到的结果,那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该尽早得到中国的关注——否则就为时太晚了:那就是,台湾是否值得中国以武力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