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IRED IMAGE
报告

“中国的软力量:理论与实践”学术座谈会综述

本文总结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于8月11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的软力量: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的讨论成果。与会者围绕国家力量与软力量理论、中国的软力量、软力量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发表于 2007年8月11日

2007年8月11日,“改革开放论坛-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合作项目”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的软力量: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研究机构和院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主要围绕国家力量与软力量理论、中国的软力量、软力量与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从不同角度阐述对国家力量和软力量理论的看法。

一些学者对约瑟夫•奈提出的“软权力”理论提出质疑。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刘建飞教授认为,奈的“软权力”概念不是很严密,其借助了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区分思维,而事实上软件和硬件必须结合起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认为,奈对“软权力”概念的定义非常狭隘,把文化功利化了。软权力需要硬权力来支撑,而且必须放在战略层次讨论才有意义。

关于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万里副教授认为,软权力和硬权力概念的区分很困难,例如战场上的航空母舰是硬力量,而美国把它派去南亚震灾中,则变成了软力量。二者的区分并不指向某一特定的物体,而是作用力方式的不同。吸引力作用的是软力量,强制力作用的则是硬力量。卡内基中国项目高级研究员丁学良教授认为,软力量不能脱离硬力量而发展,硬力量有些情况下可以转换成软力量,有些情况下则不行。

关于实力、软力量的概念以及增强软力量的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认为,“软权力”是一个软概念,在做研究时要想办法把它变成更实的概念。软权力和软平衡一直都存在,其理论和实践几千年前就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认为,实力概念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如硬实力和软实力、静态实力和动态实力、自己看自己的实力和别人看自己的实力等等,软实力只是其中的指标之一。卡内基中国项目主任裴敏欣认为,一个国家软实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否是模范公民,是否有国际话语权,是否拥有国际标准的制定权。软实力的用途体现在对付非传统的安全挑战和协助硬实力等方面。

(二)中国的软力量。

与会者从中国的软力量、中国的软力量研究以及如何增强中国的软力量等多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金灿荣认为,其它国家对一国的看法首先取决于硬权力,当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发展了,甚至国外学者会为其总结出一套软权力。约瑟夫•奈在以前对“软权力”的定义中明确将经济刨除在外,而新的定义却又将经济包含其中。如果按他给出的新定义,那么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就可以包含在软权力之中。裴敏欣对中国软实力的结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主要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来支撑。因此中国经济热降温后,软实力是否还能继续令人担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志洲副教授认为,美国软权力概念影响了中国学者,因此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这一点令人忧心。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实现建立中国的核心价值,那么中国体现的只能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这必然能够体现中国有一种精神方面的软实力。软实力建设一定不能撇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余万里认为,要从外交行为研究着手,研究到底哪些做法发挥了软权力的功能,我国是在什么地方这些原则起了作用。要从具体的中国外交行为来研究软权力的问题。丁学良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力量与其国内的社会政治基础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中国提出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非常好的模式的话,那么不能容忍国内区域发展上存在严重的差距。而且软力量的发展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就是可不可以持续。

(三)软力量与中美关系。

金灿荣认为,现在美国方面对软权力的重视和认知的程度比中国要高。刘建飞认为,美国十分重视软权力,而中国很少重视软权力。从美国的角度讲,它感受到中国的软实力的威胁。而从我国的角度来讲,在军事和经济很难超越美国的情况下,在文化方面为世界所接受,这也是相当成功的事情。袁鹏认为,美国对中国软实力比较担心。美国将中国的软实力视为两种挑战。直接挑战即中国软实力的扩张。中国制度成功的本身就对美国造成了挑战。而间接挑战是一些国家在学习中国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胜军教授认为,美国视中国为战略棋手,其次中国的确在这个方面提出了与他不同的观点,体现在外交原则、外交方式等方面。美国对中国软权力的担心与孔子学院等有着比较远的联系,而与中国的一些外交行为有着比较近的联系。他还认为,中国应该积极地防护美国对中国软权力的打击,如美国批评“中国制造”等。

在自由讨论中,与会学者就中国软力量运用成功和不甚成功的案例进行了探讨,还就中国软力量发挥是否来源于战略对手的失误、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庞中英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从内政与外交的关系、软实力研究中在认识上易犯的误区和其它国家失败的地方中国能否成功三个角度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