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中国的软力量与中美关系

近年来,软力量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概念;软力量在中国外交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对于软力量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与困惑。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新著有《魅力攻势——中国软力量如何改变世界》(以下简称《魅力攻势》)一书的约书亚•科兰兹克(Joshua Kurlantzick),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庞中英,和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员、非洲问题专家莫罗•德•洛伦佐(Mauro De Lorenzo),对有关中国的软力量与外交进行了探讨。

发表于 2007年9月1日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中国的孔孟之道讲究攻心为上,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甚至中国古代的兵法大家孙子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西方学者约瑟夫•奈在九十年代初提出软力量的概念。他定义软力量为“通过劝说和魅力而非威胁或军事手段来影响别国的能力”,似乎与中国古代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近些年来,软力量在国际关系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概念;软力量在中国外交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对于软力量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与困惑。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新著有《魅力攻势——中国软力量如何改变世界》(以下简称《魅力攻势》)一书的约书亚•科兰兹克(Joshua Kurlantzick),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庞中英,和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员、非洲问题专家莫罗•德•洛伦佐(Mauro De Lorenzo),对有关中国的软力量与外交进行了探讨。

什么是软力量?

科兰兹克说,他在《魅力攻势》一书中所用的软力量的概念基本是来自于他所了解的中国人对软力量的理解,即军事力量以外的其他一切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外交力量和文化力量。这一定义比约瑟夫•奈的定义更广泛。因此《魅力攻势》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对外援助、经济强制手段等在是否属于软力量的问题上也受到了一些挑战。洛伦佐的定义则强调“手段”。他认为,只要手段为非强制性,其目的在推动其他国家依照本国利益行事的能力就是该国的软力量。洛伦佐举例说,“这样的定义就使得美国派军援助南亚海啸救灾活动成为美国运用其硬力量加强其软力量的表现之一。”

与此同时,洛伦佐认为美国国内也没有统一的软力量的定义。科兰兹克也说软力量与硬力量之间的界限其实还很模糊。

中国软力量的强项与弱项


庞中英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市场不断繁荣所带来的对世界的吸引力是中国软力量中的强项。与此相伴的是中文,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世界的吸引力。洛伦佐同意中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力是中国软力量中最强的方面。科兰兹克则认为中国消除周边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忧虑和中国的文化外交是中国软力量运用中最成功的方面。

三位专家分别指出了中国的软力量在三个不同方面的弱势。庞中英认为,中国在经济上造成的软力量的优势也造成了软力量的弱势。他说,至少从冷战结束后,中国外交一直是以“经济外交”为主。中国通过搞“经济外交”与世界建立起来一个利益为基础的关系,对价值观、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则一直避而不谈。中国长期的意识形态中立、超越社会政治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这样一种外交形式,使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缺乏一种价值基础。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只有单纯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一种价值基础的。单纯的利益为基础的国家关系依赖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并不牢靠。共同价值的缺失也给国家间关系带来隔阂与束缚。比如非盟的宪章,东盟的正在酝酿中的宪章,都有民主、人权、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干涉他国内政等的思想存在。中国在这些问题上不进行表态就必然给中国在非盟,东盟在涉及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造成尴尬的局面,从而局限中国在政治问题上对这些国家所能造成的影响。

洛伦佐则评价说,中国的软力量中文化的吸引力还相对较弱。相比较于美国的电影、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出的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世界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很模糊并充满了错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软力量还有待加强。”

科兰兹克则指出中国政府在公共关系,尤其在与国际媒体、国际非政府组织打交道上尚需要积累更多经验与技巧。这些国际非政府组织有可能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并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开始与相关组织有了一些接触。“这些迹象都是好的,但如何与这些组织打交道还是一个值得中国政府学习的课题。”

中国发展软力量,意图何在

庞中英指出,中国领导人已经看到单纯的经济外交的局限性,并寻求以发展软力量来弥补经济外交的不足。他说,“比如澳大利亚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在过去十年发展得非常好,但是澳大利亚还是在政治上向中国施压,与日本加强安全关系,接待达赖喇嘛,批评中国人权。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关系也是如此。所谓软力量,其实就是想在经济外交之外增加点儿非经济的东西,从另外一些方面去增加中国的影响,维护中国的利益。”“中国发展软力量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科兰兹克认为,北京在发展软力量上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消除世界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戒心。此外,在国外获取自然资源的时候,软力量也有助于取得当地居民的认同与合作。

洛伦佐说,中国发展软力量,目的在想要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友好的关系,并想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以非洲为例,指出中国在非洲扩大影响一方面是为了在联合国能够有非洲的支持,比如在台湾申请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上北京就有来自非洲的铁杆支持。另外一方面,中国也可以利用软力量确保其对自然资源的通道畅通,例如石油。

洛伦佐还建议中国在非洲发展软力量的时候应注意吸取美国的教训。美国在冷战时期与任何与苏联为敌的非洲国家交好,对多个臭名昭著的专制政府也不回避。这种做法对其一贯的推广民主精神的姿态造成了鲜明的讽刺,因而大大地损害了美国在非洲人心中的形象。他说,“中国因此在决定与谁做朋友的问题上应该慎重。中国对这个问题慎重不应该是因为西方的人权组织说了什么,而是应该因为要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与中国的长远利益。”

中国软力量的上升是以美国的软力量的下降为代价的


约瑟夫•奈认为中国软力量的上升是以美国软力量的下降为代价的(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is at America’s expense),言下之义似乎暗示中国的软力量对美国造成了威胁。科兰兹克说,美国的软力量确有下降,但美国的软力量的下降大部分是出于它自己的原因;中国的软力量确有上升,中国的软力量从美国的软力量的下降中确实有所获益,但他不认为中国有刻意地利用美国软力量的下降来提升其自身的软力量。“如果美国真正担心中国的软力量的崛起,美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壮大自己的软力量。美国应该接受中国逐渐强大的事实,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计划,而不是拒绝承认或者试图减弱中国的影响。”

庞中英认为谈论美国的软力量下降还为时过早。虽然美国的软力量在一些方面有所下降,但中国的软力量能够挑战美国还有待时日。此外,中国的软力量与美国的软力量并非总是此消彼长。他举例说,北京共识其实正是华盛顿共识的一个变种。“中国本身就是华盛顿共识的一个好学生。从1986年中国加入IMF,加入世界银行,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整个过程中国完全是按照西方开出的条件,加入到了这些国际经济制度里面。中国的国内改革也是市场导向的改革。强调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缺少了解。”

奥运会对中国的软力量的意义/影响

正如庞中英所说,奥运会对中国的软力量有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建设成就的机会,将为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但同时奥运会也将使任何问题都曝光在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也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为扩大其自身影响而利用。

洛伦佐表示,中国想要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员。同时,中国也应该清楚,受到批评与指责是每一个现代社会成员都要面临的挑战。“西方媒体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对中国所作的文章也许给许多中国人一个不小的震撼。但现代社会就是这样运作的,国际媒体就是这样运作的。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许多这样的压力。因此,中国应该学习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批评与压力,并提高自己的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能力。 ”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