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以来,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低于国际原油价格涨幅,中国炼油企业纷纷亏损。部分炼油设备的停用一时间造成了国内燃油供应不足,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南方省市出现了严重的燃油短缺问题。加油站车满为患、等候人群肇事事件接二连三地传出,社会稳定面临隐患。11月初,中国政府将成品油价格上调了10%。石油事关国计民生,石油价格已经成为牵动全国经济的一根敏感神经。如何看待最近的燃油短缺现象与成品油价格上调?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两位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经济学家盖保德(Albert Keidel)与能源问题专家钱德瑞(William Chandler)。两位专家各自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能源环保战略的角度详释了一些围绕“油价”而产生的疑惑。
国际高油价该归罪于中国吗?
有些国际媒体将国际石油价格飙升归因于中国石油进口的增加。两位专家都认为中国对石油的需求的增加仅仅是造成国际油价升高的因素之一;目前的国际高油价是在复杂的背景下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盖保德从对石油的供与求两个方面分析了国际高油价出现的原因。在需求方面,不仅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在增加,印度对石油的需求在增加,美国由于伊拉克战争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因为战争装备对石油的消耗量很大)。因此,在过去几年中,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总量有迅猛的增长。而国际石油的供给在同时期内却增长不大。伊拉克与伊朗的政治紧张局势也都有可能影响国际石油的供应。石油市场的供不应求造成了石油价格的提升。这种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国际投机行为更加剧了油价的上涨。
钱德瑞认为,从短期来看,过去一年中世界油价的上涨可能有一半是由于美元的贬值。“中国对石油的消耗总量占全世界的10%,这其中一半靠进口、一半靠自给。中国每天进口四百万桶石油,而美国每天进口一千三百万到一千四百万桶。因此,中国对石油的消耗总量并不是问题所在,只是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中国对石油的消耗量的增长规模在近些年很大。”这一增长发生在世界石油市场已经渐趋紧俏的今天,中国成为一些人归罪的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油价、通涨与社会稳定
文章开头描述的几个事件之间是存在着因果链条关系的。简而言之,持续上涨的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成品油定价制度下的零售价格之间的倒挂,造成了国内炼油企业的亏损,从而导致了生产的减少;在国内需求继续扩大的情况下,燃油的供给就出现了不足。短缺引发了社会上的一些不稳定因素。政府提高燃油价格,是为了减轻石油企业的负担、鼓励生产,从而缓解短缺局面、消除社会不安隐患。但一方面,石油零售价格一涨,农业耕作成本就会增加,农民负担就会加重。农作物的涨价还可能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这样一来,城市居民也会牢骚满腹。这在贫富差距已经很悬殊的当代中国国情下,对富人的影响不会太大,对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生计会造成很大影响,从而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政府对于石油零售价格的提升从来都是缓步进行,此次提价也是有限。然而另一方面,提价有限,对石油企业亏损的缓解程度也就有限,短缺问题还是会时儿浮出水面。
盖保德分析说,出于对社会财富分配与社会稳定的考虑,中国政府在九十年代缓步提高能源零售价格,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飞涨,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水平的缓步提升跟不上这种速度,所以造成了目前担心大幅提价会导致通胀、不提价又会引发短缺的两难局面。盖保德预测中国的油价将继续走缓步上升的战略,并建议即使国际原油价格回落也不能轻易降低国内燃油零售价格。
钱德瑞则类比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也曾实行石油价格管制。历史证明了这一政策的失败。这一政策所造成的物资短缺同样引起了在加油站漫长的等待与因抢油而引起的斗殴事件。钱德瑞认为,“紧缺使人们的时间白白浪费在加油站的漫长等待中,这所造成的无论是经济损失还是社会风险都大于石油价格的增长所将带来的后果。从长远上看,使成品油零售价格提高到市场水平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美国在1981年结束了对油价的控制,“虽然不能说人们欢迎高油价,但他们却做出了相应的反应——通过各种方式节油降耗,从而使市场的石油价格也随着需求的下降而降下来。”
油价所反映出的能源与环保战略
石油价格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刺激国内的对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投资,从而降低一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加强该国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消费者节约用油、购买节能型汽车和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这些又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钱德瑞说,中国领导人认为,任何一个工业强国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阶段,因此中国也不例外。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人类经济史的误解,也没有考虑到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新的发展困境——石油资源在减少,人口在增加,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束缚越来越大。盖保德也告诫,“以低油价继续进行中国的发展与改革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钱德瑞建议中国取消现行的成品油定价制度,让市场决定燃油价格,并对成品油征收燃油税。他解释说,“除了让市场决定燃油零售价格以外,由于石油还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这些部分也需要反映在燃油的零售价格中,因此就以对石油消费征税的形式来实现。”中国有关部门早在1994年就提出征收燃油税的动议,从那时起相关立法不断出台,但在重重阻隔下,燃油税至今尚未开征。
许多国内的有车族抱怨油价“跟涨不跟落” ,并且拿美国做标尺认为美国比中国的消费水平高,两国人却要付差不多相同的油价,这不公平。要说不公平,就像钱德瑞例举的,“美国人平均消耗的燃油是中国人的十三倍,”这更不公平。但美国本身就不是一个好的榜样。各国的燃油价格在税前的水平应该是趋同的,但欧洲的油价是6美元一加仑,美国的油价是3美元一加仑,而中国的油价是2.5美元一加仑。差异如此之大,原因何在?答案在各国不同的能源与环保战略。中国应该看齐的是欧洲,而不是美国。此外,盖保德还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变得更为发达之前,中国人对个人小轿车这样的奢侈品的消费少一些也是自然的。《卡内基中国透视》认为,每一位同样在抱怨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天气变化反复无常的公民都应该能够从国家和环境的长远利益出发,对高油价做出一个重新的认识。
油价引出的问题
今年夏季以来,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低于国际原油价格涨幅,中国炼油企业纷纷亏损。部分炼油设备的停用一时间造成了国内燃油供应不足,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南方省市出现了严重的燃油短缺问题。11月初,中国政府将成品油价格上调了10%。石油事关国计民生,石油价格已经成为牵动全国经济的一根敏感神经。如何看待最近的燃油短缺现象与成品油价格上调?本期《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卡内基两位资深的中国问题专家——经济学家盖保德(Albert Keidel)与能源问题专家钱德瑞(William Chandler)。两位专家各自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能源环保战略的角度详释了一些围绕“油价”而产生的疑惑。
作者 雅平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