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ration
Thank you!
You will receive an email confirming your registration.
自去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访华以来,中美双边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特朗普政府将中国描述为一个修正主义大国,声称中国干涉美国民主,并对中国军方从俄罗斯购买军事装备实施了制裁。随着两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双方领导人能否找到解决安全和贸易争端的方法,并建立管理竞争的框架以避免零和冲突?
美国中期选举结束两天后,清华–卡内基中心主任韩磊主持了一场专题研讨会,与中美学者就两国关系的发展展开了讨论。
作为卡内基2018-2019全球对话系列的第二个研讨会,此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合作举办。
观众:向公众开放
媒体:本次会议内容不对外发表
语言:中英文,提供同声传译
讨论要点
- 两党对中国的共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美国的中期选举可能不会直接影响中美关系。虽然特朗普试图在选举之前将公众的注意力从俄罗斯转移到中国,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竞选人仍将重点集中在国内事务上。此外,学者们强调,对中国的担忧并非特朗普政府和共和党人区别于民主党人的特质,因为两党都支持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选举结果可能会间接影响中美双边关系。
- 特朗普因素:与会嘉宾表示,造成中美间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特朗普总统在政治上缺乏经验,其身边也缺乏有经验的政策制定者。美国政府未能建立起一个对华政策的战略架构,且向中方谈判代表提出了自相矛盾的要求。此外,一些与会专家还表示,任何就贸易战达成的协议都无法满足特朗普政府的需求,美方真正的目标是分离中美经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措施是否有效,特朗普的主要原则都是“少谈话,多行动”。
- 首次并非由单一事件引发的双边危机:中美关系在过去已经历过几次危机,但目前全球正在目睹的这个是第一次自然发生的、无任何诱发事件的危机。这反映出双边关系中存在结构性问题,不仅需要在贸易层面解决,还亟需在外国直接投资、技术转让和教育等方面加以解决。
- 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各期政府间变化差异较小。与会嘉宾表示,虽然中国领导人在发展上的思想路径略有不同,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体的外交政策几乎没有出现重大变化。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外交政策正在变得更加积极主动,竞争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新常态。尽管紧张局势加剧,但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仍然是中国的首要议题。
- 发展模式调整和全球化问题:部分与会专家提出了两个导致美国关系发生变化的并行情况:中国发展模式的调整和反全球化浪潮。学者认为,贸易局势的紧张是美国选择重申其国家经济主权而非进一步推动全球一体化的产物。与此同时,中国目前面临经济难题不仅因为贸易战的发生,也因为其国内债务水平飙升以及从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向以消费为主导的进程转变。然而,中国仍然是推动全球化的领头军。
主持人
韩磊
韩磊是设立于北京的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莫里斯•格林伯格荣誉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的外交政策及中美关系。
发言人
包道格
包道格(Douglas H. Paal)现任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副院长,他曾于2006年至2008年任摩根大通国际副总裁,并于2002年至2006年作为美国非官方代表出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
王鸿刚
王鸿刚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迈克尔•佩蒂斯
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亚洲项目在北京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他是一位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金融市场。
张文宗
张文宗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美国政治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