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在二十一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重要事实。随着近期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的访日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访美,亚洲安全局势如何适应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仅中美日三国而且亚洲其他国家都极其瞩目的问题。
美国的亚洲问题专家如何揣测中美日三国各自在亚洲的意图与战略目标?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在亚洲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美国在亚洲为适应中国的崛起应该采取怎样的立场与策略?中美日三国关系如何“演义”才能维持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办的第五次中国辩论邀请了美国两位权威的国际关系与亚洲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副总统切尼(Dick Cheney)的高级顾问、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的阿兰•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和乔治城大学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此外,《卡内基中国透视》还就以上问题采访了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前美国副助理国务卿、阿米特齐国际咨询公司(Armitage International LLC)创始人之一并兼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研究员的薛福瑞(Randall Shriver)。
亚洲力量格局的转变
弗里德伯格说,随着中国的崛起,正在发生的亚洲力量格局的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在历史上向来是造成紧张局势甚至引发冲突的根源。这些转变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且转变的规模庞大。
弗里德伯格建议形象地来想象亚洲目前的局势。美国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直达中国的海岸线,形成一条弧线,且这种格局自二战后起就已经形成并一直保持如此。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中国的力量范围的弧线逐渐与美国相重合,且重合面积不断扩大。关键问题在于两股力量弧线重合的区域形势将如何发展。
解读中美日三国意图
弗里德伯格认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意图扩大其在亚洲及世界的影响;其次肯定、略带保留的一点是中国意图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存在与影响;一般肯定但带很大保留的一点是中国意图取得在亚洲的四分之三大陆领土上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不是指直接的控制,而是指其他亚洲国家接受中国为亚洲第一大国的地位,尊重它的价值目标且在该地区不存在敌对的国家或势力。
萨特则提出中国意图的两面说。第一个方面基本上与弗里德伯格的意见相同,即认为中国的领导人在有意识地追求亚洲的领导地位,并逐渐降低美国在亚洲的影响。萨特理解中国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一直在努力消除强国在其边界上的势力存在,因为在中国看来,任何强大的外来势力在其边界范围的存在都是巨大的威胁。“历史清楚地表明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一致的。”中国的政体,无论是民主的多党制还是一党专政,都不会改变中国力图削弱或消除美国在中国沿海乃至西太平洋的势力与影响的动机。但另一方面,萨特认为中国领导人也清楚追求亚洲领导地位,尤其是过于嚣张的追求亚洲领导地位的行动,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代价与风险。在中国领导人的“得失一览表”中,这个代价以及潜在的风险大大超过了中国追求亚洲领导地位并驱逐美国势力所能获得的利益。其原因在于美国在亚洲的实际影响力依然强大,且亚洲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都抱有或多或少的警惕心理。中国如果贸然行动,难免会开枪走火。因此,萨特预测,虽然中国的力量日益强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亚洲的力量格局依然会以美国为首,中国将不得不接受并继续适应以美国为主导的亚洲秩序。
关于美国在亚洲的意图,薛福瑞说,美国一直把自己看作亚太地区的一员,且不懈地通过与盟友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多边组织合作,以及与几乎每一个亚太地区国家的接触,来维持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薛福瑞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目标主要是维持现状,即维护强有力的盟友关系,与力量迅速发展的主要国家(如中国与印度)进行积极的接触,并保持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萨特则强调,美国应该向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表明,美国不想主宰亚洲。美国一直也没有试图主宰亚洲,即使在毛泽东时代也是如此。美国在亚洲争取的是一个对美国有利的平衡。
薛福瑞归纳日本在亚洲的战略目标为日本国家的正常化。他认为,日本想要通过国内政治的一系列改革,使日本恢复到一个“正常”的国家。但日本这些国内的政治改革必将使日本在参与地区事务中的表现更加积极,从而会波及到地区关系。“我不认为日本想要成为亚洲的第一强国,但它当然想要脱离二战后的诸多束缚,在亚洲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成为对中国,甚至对美国,都更加有影响力的国家。”
在总结中美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的相互适应性上,薛福瑞说,虽然三国间存在着无数可以产生这样那样的口角的可能,但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大于一切。
亚洲的三方演义
中美日作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义才能更好地维护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
薛福瑞认为中日关系是在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相对最弱的一环。但随着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两国关系也走上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薛福瑞表示,相对于敌对的中日关系来说,稳定的中日关系更符合美国的利益。他指出,虽然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着希望中日之间存在着少量摩擦,以使得日本将更加主动地投靠美国并重视发展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但薛福瑞认为希冀中日之间存在着适当的摩擦的风险过大,实际上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美国应该希望看到中日友好。
谈到中国如何看待美日同盟,薛福瑞说,十到十五年前,很多中国人认为美日同盟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当时看来美日同盟犹如使日本成为了笼中之鸟,使美国能够牵制日本,避免其重新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而今天看来,美国不仅帮助了日本的现代化与国家正常化,而且实际上也在鼓励日本更积极地参与到亚洲事务中。因此,对于今天的美日同盟,中国持怀疑态度不可避免。
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双重标准
美国认为其在西太平洋处于军事控制地位理所当然,但美国一直对中国意图扩张它在西太平洋的海军实力保持警惕。美国是否在西太平洋对自己与中国在实行着双重标准?
薛福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要理解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方式,就要回顾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近60年的控制历史。在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处于控制地位的60年间,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和平与稳定的局面。因此,美国认为,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控制地位是保证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关键。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缺乏透明度,美国无法相信一个不透明的军队的扩张能够继续维持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中国军事的现代化一日不透明,美国的双重标准就一日难以改变。”
对中美日三国领导人的建议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深入接触的薛福瑞虽然明白,中国军事的透明化在短期内的实现并不现实,但他还是指出,中国军事的透明化有利于中国。此外,他还建议中国与日本建立关于海上军事力量的对话。
萨特建议美国在中美关系中不要无谓地夸大中国的实力,增加自己的恐慌。“从历史上可以看出美国倾向于夸大每一个力量增长的国家,先是苏联,然后是日本,现在是中国。” 薛福瑞则建议美日同盟应该更加开放化。他认为真正的美日同盟应该开放对与第三方——中国的接触,使中国真正感受到美日同盟不是针对中国,而是真诚地旨在维护地区稳定。可能的第三方接触方式包括邀请中国军事官员参与中日的军事演习,参观中日的军事基地等等。这样也可以对中国军事走向透明化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国在亚洲的角色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办的第五次中国辩论邀请了美国两位权威的国际关系与亚洲问题专家——曾任美国副总统切尼(Dick Cheney)的高级顾问、现任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的阿兰•弗里德伯格(Aaron Friedberg)和乔治城大学教授罗伯特•萨特(Robert Sutter)——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此外,《卡内基中国透视》还就以上问题采访了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前美国副助理国务卿、阿米特齐国际咨询公司(Armitage International LLC)创始人之一并兼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研究员的薛福瑞(Randall Shriver)。
作者 雅平 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