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文件: Getty
文章

关注全球气候变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可忽视的紧迫性的加剧,它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老百姓、媒体和政府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两位对中国环保问题有着深入了解的美国权威的环保与能源专家——著有《变黑的河流:环境对中国前途之挑战》一书的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与世界著名的环保智囊库之一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负责科学与研究的副所长大卫 • 吉拉德 (David Jhirad)。本文将综合两位专家的见解,分别就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立场与挑战,美国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框架等问题展开详细的阐述。

作者 雅平 王
发表于 2007年6月1日

近日,这样一些新闻充斥了各类型媒体: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厦门百亿化工项目被迫缓建、中国政府公布中国首部应对气候变暖的国家方案、气候变暖成为八国峰会焦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不可忽视的紧迫性的加剧,它的影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老百姓、媒体和政府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卡内基中国透视》采访了两位对中国环保问题有着深入了解的美国权威的环保与能源专家——著有《变黑的河流:环境对中国前途之挑战》一书的美国对外关系理事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级研究员、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与世界著名的环保智囊库之一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负责科学与研究的副所长大卫 • 吉拉德 (David Jhirad)。本文将综合两位专家的见解,分别就中国应对气候变暖的立场与挑战,美国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国际框架等问题展开详细的阐述。

中国的立场:减排不以经济发展为代价


吉拉德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他说,中国政府在方案中提出的到2010年将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显示了中国政府巨大的决心。中国也在积极推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批准了上百个风能和水电开发项目。吉拉德还指出,中国非常清楚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脆弱性,无论是干旱、海平面上升还是台风频率的增加。“对这种国情造成的脆弱性的认识清楚地体现在这份方案中。中国同样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但较偏重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自然方面的直接影响。”

易明认为,中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尽最大力量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立场是否对其它国家公平合理要看具体和哪个国家相比较。相较于美国而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远远少于美国,其立场再合理不过。但如果以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公平为考虑,相较于一些国家像孟加拉国或一些小的岛屿国家,气候变暖对这些国家很可能造成灭顶之灾,相比之下,排放温室气体更多的中国就应该承担起比这些国家更多的责任。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所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在降低污染还是在减少能源消耗方面,中国都提出了宏伟的目标。易明认为,中国所面临的真正挑战不仅在目标制定上,而且也在目标的履行与计划的实施上。“北京需要为促使地方认真贯彻履行北京指定的目标计划制造合适的动机与机制。”“动机”促使地方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机制”为地方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排除障碍、制造便宜。
 
易明例举了一个已经逐渐在欧美发展起来的,美国驻香港领事馆正在筹划利用香港的能源服务公司(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SCOs)在广东省实施的一个为地方政府与工厂制造合理“机制”与“动机”的方案。能源服务公司为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工厂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以及技术改造成本与远期盈利估算等服务。这些工厂不需为节能项目和技术改造先期承担任何费用。所有费用将通过参与项目的银行提供贷款实现,并从节能项目为工厂所带来的远期能源费用节余中抽取。这一方案为地方政府与工厂排除了财政困难、资金紧张的障碍,并且制造了低投资高收益的“动机”。这样的执行机制正是中国目前所急需的。

吉拉德则列举了中国所面临的四个主要挑战。首要的挑战是节约石油的使用。中国现有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虽然很严格,但很快到 2008 年就要到期,因此需要政府下决心继续坚持实行严格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其次,中国各地方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幅度提高发电厂发电效率,从而减少发电厂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中国需要跨出一步,与科技发达国家合作,引进温室气体的收集与存储技术。最后,中国需要花大力气改变经济结构。“解铃还须系铃人。”气候变暖由人类的发展活动所造成,也应由新型的科学的人类发展活动得以解决。

发展水电与核电上的争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并预计到2010年将通过此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亿吨。该方案还主张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 。

除了在发展核电方面传统上一直存在的争议以外,中国近年来的部分水利建设项目也引起了一些矛盾。易明分析说,这些矛盾一部分是与湄公河下游国家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中国西南省份水力资源丰富。但这些河流一部分也流经其他相邻国家。因此,中国在这些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必定会影响下游其他国家老百姓的生计。易明建议,中国政府需要多与受影响的国家和老百姓进行磋商。和平崛起只有带着谦逊的态度和关切他人利益的姿态,才能真正换得中国友好邻邦的坚定信任,从而为中国乃至亚洲发展所需的和平环境打实基础。另外一方面的矛盾来自中国国内。易明建议,政府在修坝的问题上应该尽力把各个利益群体纳入政策决策过程中,使得水利项目的设计能够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并周全地考虑到各种可能性。

吉拉德则指出,不光中国,世界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发展水电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的难题。“建设水利项目,不应造成对河水流量的过度减少和对森林植被的过度破坏,并应妥善处理水利移民的安置与扶持。”关于发展核电,则应在“经济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安全的技术并妥善处理好核废料污染的问题。”

美国的立场:转折点到来?

刚刚在德国落下帷幕的八国峰会前后,一直拒绝在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美国政府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态度出现了一些微妙的转变。美国总统布什在八国峰会上表示,美国将认真考虑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共同任务。此前,他还宣布他计划在今年秋召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15个国家,集会讨论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长远战略。这是否意味或预示着美国政府在气候变暖问题的立场上出现重大的转折?易明说,这些言论“或许是迫于欧盟的压力,或许是美国政府在计划着提出某种建设性的方案”,“但到迄今为止我在美国国内没有听到任何消息说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真正具有建设性的举措。” 易明认为,美国政策的转折点不会来自于布什政府,而将来自于美国民众的觉醒并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表现出来。无论是美国加州的创先性举措,还是美国东北各地区的合作努力,或是其他各州相继效仿加州、出台相应的措施,所有这些都是以各州为协领,甩开美国联邦政府的拖累,给世界遏制气候变暖的共同努力带来希望的表征。

吉拉德强调,除非美国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任何言论都不足以作为美国政府在气候变暖问题政策上的转折点。据他透露,美国国会已经陆续通过各种减排议案,包括希望在2050年以前减少美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0%到80%。虽然支持这些议案的游说集团囊括了美国通用公司等大企业集团,但这些议案都并非强制性的法案。因此,“在八国首脑会议上,德国与美国的立场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国际框架公约

随着气候变暖在全球造成的形势愈加严峻,目前国际社会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框架——《京都议定书》也将于2012年过期。在国际社会不能达成另外的框架协议的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失效将造成人类社会应付气候变暖挑战上的努力的重大倒退。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国际社会有效应对气候变暖,最终需要美国站出来承担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充当领导地位。吉拉德设想,在中国和印度不太可能接受强制性减排义务的情况下,美国、中国、印度三国应该在投资、技术合作和研发方面制订出一个一揽子方案。易明强调了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与时间表的重要意义,并建议国际社会开始探索制定相应惩罚机制的可能性。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不在公共政策问题上发表机构立场。此处所阐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并不一定反映卡内基及其工作人员和理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