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奥巴马政府的逐渐成形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刚刚结束的亚洲四国之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日渐清晰。《卡内基中国透视》就希拉里的此次访华,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和亨利•史汀生中心资深研究员、东亚项目主任容安澜(Alan Romberg),对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更广泛的对话”
对希拉里此次访华总的基调,裴敏欣的评价是“务实”。他说:“对中国政策虽然有许多问题——贸易、人权等等,但她这次去说了很多中国人喜欢听的话,‘同舟共济’,‘不要让人权问题阻碍我们在其他更严峻的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等等。这些都是很明显的务实原则的体现。” 容安澜也说,从希拉里此行更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寻求与中国建立一个如希拉里所言的“积极的合作关系”。
在希拉里此行前,她表示“需要跟中国进行更广泛的对话”,“经济永远是两国关系的中心议题,但是我们希望它成为更广泛议题的一部分”。对于哪些更广泛的议题,她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希拉里曾经因西藏问题劝阻美国前总统布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国七大著名的人权组织在她行前也写信给她劝说北京之行应该强调人权问题。这些都让人们不禁猜测“更广泛的”是否暗指给北京在人权上以更大的压力。然而,希拉里的北京之行却让北京“松了一口气”。
裴敏欣评价道,“‘更广泛的’现在看来可能不是人权,而是气候变化。人权肯定会提,但可能是次要的。对美国长期利益来讲,而且对奥巴马以及希拉里本人的政治遗产来讲,如果能和中国在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达成协议,把中国拉入一个全球性的协议,并承担具体的义务,那可能远远要超过在人权问题上有所作为的意义。”他还注意到,希拉里这次特地把她新任命的气候变化事务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也带去了北京。“这是一个不太寻常的举动。”而且,参观北京一个最先进的热电厂也特意被列在她的行程之内。裴敏欣认为,“这些蛛丝马迹都表明今后她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关注一点,肯定会超过对人权的关注。”
容安澜说,中美两国在几个“重量级议题”上的合作意义非凡。这些议题,如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气候变暖及连带的能源安全问题、防止核扩散问题等,都远超过中国和美国的地理范围。但没有中国和美国的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中美两国在参与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合作也有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在人权问题上,在希拉里从她的亚洲之行刚刚返回华盛顿不久,美国国务院就向美国国会提交了每年例行发表的人权报告。这份人权报告特别指责了中国的人权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报告实际上主要由前布什政府起草,希拉里签署了这份报告,但她在这份报告的发布会上只字未提中国。这些前后立场的不一致是在美国新旧政府交接和美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影响下而产生的怪现象。但无论其中的政治细节如何,中国作为回应,也发表了一份指责美国人权状况的报告。
容安澜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推行其价值观和其利益并存;只要人权问题等价值观问题不主宰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就不会受到影响。“而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美关系中,价值观问题也一直不占主导地位。”裴敏欣也认同,“人权问题超过其他问题,也是不现实的。”他继续说道,“提人权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就事论事。” “美国要改变以前那种指着鼻子骂街的做法。那种做法中国肯定不能接受。不说中国政府,中国老百姓也接受不了。美国其实已经学到这一点了。”
与布什的对华政策的比较
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会与布什政府有任何不同吗?两位专家都认为二者在精神上上会比较类似,比如“务实”的精神。
如果说有不同,裴敏欣指出了两点可能的不同之处。首先,“(两个政府)对中国的长期走向看法不一样。美国共和党一直把中国看作是长期的军事威胁。奥巴马在这方面恐怕就不像布什那样。布什时期有一个所谓对中国的‘两手’做法,英文叫hedging,中文很难翻,‘对冲’也好,‘保险’也好——就是说对中国买一个战略保险。像布什是买了一个很昂贵的战略保险,就是把印度通过违反防核扩散条约给拉进来,作为美国的一个战略盟友。这是潜在对付中国的一个保险,但是很昂贵。”
其次,奥巴马也许会对传统的以美日联盟为中心的亚洲安全构架进行重新考虑。“日本不仅仅是经济一直处于相对衰退的状况,政治体系也出现了十分僵化的局面。” “这就大大削弱了日本对美国在东亚的战略价值。因此,像出现朝鲜核危机这种情况的时候,日本虽然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盟友,但它的行为能力有限。美国就不得不去找中国帮忙。这就是一个美国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当然政治阻碍还很大,但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容安澜则提到民主党在贸易问题上相对苛刻的传统立场。虽然美国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但白宫很快便澄清此种说法并不代表美国政府的立场。容安澜认为,“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政治层面,奥巴马都不太可能限制与中国的贸易。他会很务实。”
“只有共同的赢家和共同的输家”
有些人认为,希拉里此次访华的温和态度,加上美国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的要求,反映了美国与中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与中美两国关系性质的根本变化。裴敏欣认为,这种看法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现实,“美国的相对实力的确由于经济危机而大大削弱了。”“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也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受害者之一。中国的相对实力虽然有所增加,但和美国相比,还是差距很大。中国的GDP总量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均还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容安澜也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他认为,中美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还远不至于到“根本性的改变”。
容安澜进一步指出,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并不是给美国以“恩惠”,而是出于可靠的经济理由而做出的投资选择。此外,正如裴敏欣所说,中国拿什么去购买美国的国债?中国用的是美国人买中国的出口产品所得到的美国的钱去买美国国债。因此,“中美的经济关系是一个互相依赖的关系。” “在这种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中,只有共同的赢家和共同的输家。”
对中美关系整体乐观
两位专家对中美关系,尤其是在奥巴马的第一任期的这几年内,都表示乐观。裴敏欣表示,“以前使中美关系紧张的几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都不存在了或存在的程度很轻。”首先,在台湾问题上,“在马英九和国民党执政的情况下 ,台海关系不仅会很稳定而且还会继续改善。这也是美国所乐见的。”第二,由于民主党与共和党的世界观的根本性不同,“在今后的几年当中,中国威胁论的炒作,至少在政府层面,不会像以前那么厉害。”第三,“大环境所迫——全球经济衰退,美国和中国两国的领导人都要为自己的经济复苏而投入最主要的精力,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和兴趣来——用胡锦涛主席的话说就是——‘折腾’。”
然而,容安澜也指出,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猜疑”还是会存在。中国怀疑美国想要遏制中国的强大;美国担心中国想要取代美国在亚洲乃至在世界的地位。他认为,不管这些担忧是否有着可靠的依据,两国领导人至少应该把这些担忧作为他们之间沟通内容的一部分。
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随着奥巴马政府的逐渐成形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刚刚结束的亚洲四国之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日渐清晰。《卡内基中国透视》就希拉里的此次访华,采访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和亨利•史汀生中心资深研究员、东亚项目主任容安澜(Alan Romberg),对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作者 雅平 王